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评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传染病学考试成绩和试卷分析,旨在评估试卷质量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探讨教学策略的改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试题和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PSS、Excel软件及教学测量学统计处理试卷的难度系数、区分度、信度、效度和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73.61分,标准差为10.58分,难度系数0.26,区分度为0.25,信度为0.82,效度为0.22,呈负偏态分布,及格率91.1%,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试卷整体比较容易、区分度较好,其中客观题部分难度系数偏低且区分度一般,但各分项内容试题难度、区分度欠均衡。结论传染病学课程试卷总体情况基本达到了考试要求,课程整体教学效果较为满意;学生成绩较好,试卷客观题部分难度偏易,部分题型的难度和区分度不够理想,以后的试卷设计中应当注重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和疾病的临床思维为主,教学中应当强调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抑制素prohibitin(PHB)在肝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肝癌患者和健康人各82例血清PHB浓度。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HB在30例肝癌患者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HB表达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HB在肝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浓度分别为227.97 pg/mL和55.78 pg/mL,肝癌患者血清PH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Z=-4.532,P=0.000);肝癌患者血清中的PHB浓度与ALT、TBil、AFP呈正相关(r=0.337,P=0.034;r=0.431,P=0.006;r=0.319,P=0.045)。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H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和86.7%,与正常肝组织(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HB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亦明显升高;肝癌组织中PHB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AFP含量相关,即肿瘤低分化、TNMⅢ~Ⅳ期、AFP≥400μg/L的肿瘤组织中PHB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HB在肝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均高表达,分别与肝脏损伤的程度和HCC恶性程度相关,提示PHB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没药甾酮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作为对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观察不同浓度没药甾酮(5~100μmol/L)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L-0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发生。结果不同浓度没药甾酮均可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最大抑制率可达81.9%±1.92%(100μmol/L);没药甾酮可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G2/M期细胞比例下降,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没药甾酮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发生凋亡,50μmol/L和75μmol/L没药甾酮早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91%±2.41%、53.03%±2.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没药甾酮可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并诱导凋亡,其作用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肝脏是性激素、脂质等多种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男性慢性肝病患者常合并性激素代谢紊乱、糖脂代谢紊乱和精神心理疾病等,容易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男性慢性肝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患病率在24.6%~85.0%之间,慢性肝炎患者勃起功能障碍患病率为8.6%~78.0%,而肝硬化患者勃起功能障碍患病率为41.2%~92.0%。本文对男性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状况、影响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引起广泛的关注,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探讨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CAPE(5、10、15μmol/L)分别作用于HSC-T6细胞,同时构建GFP-LC3质粒转染至HSC-T6细胞,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和自噬抑制剂3-Methyladenine(3-MA)进行干预,采用MTT方法检测CAPE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CAPE对HSC-T6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CAPE对HSC-T6细胞LC3表达的影响,q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ATG12、Beclin1和LC3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ATG7、Beclin1、LC3I/Ⅱ、p-AKT/AKT、p-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t检验。结果 CAPE干预组较对照组可抑制HSC-T6细胞增殖,且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质中可观察到脂滴和轮盘状自噬体散在分布。与对照组(13.34%±2.59%)相比,不同浓度CAPE 5μmol/L(23.68%±3.76%,t=-5.553,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