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9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13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3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9篇
内科学   20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64篇
综合类   648篇
预防医学   239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07篇
  6篇
中国医学   188篇
肿瘤学   22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临床上经常见到老年就诊患者口内多个残根残冠,多由龋坏或牙齿损伤等因素所致。以往残根残冠主要采用金属桩核冠修复,但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金属桩核的缺点如腐蚀性、牙根易折裂、牙龈炎、影响核磁检查等逐渐显露出来。临床上需要有更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残根残冠的修复,纤维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桩核修复材料,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腐蚀、强度高及不影响医学影像成像等优势,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推广[1]。我院口腔修复科选择了一些老年患者可保留的前牙残根残冠,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分别采用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进行修复,随访1-3年,将修复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
93.
94.
目的研究Alpha-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及其新型类似物(STY39)对原代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BMEC)在脂多糖(LPS)刺激下产生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BALB/c小鼠,纯化并原代培养MBMEC,培养至5~7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MBMEC模型。将MBMEC分为PBS对照组,LPS刺激组,LPS刺激后1、2、3 h加入10-7mol/L的α-MSH或STY39组(LPS+α-MSH,LPS+STY39),共8组,每组4孔。分别在LPS刺激后6h和8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的TF和TFPI浓度,RT-PCR检测细胞T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LPS可诱导MBMEC产生TF和TFPI蛋白,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F水平于6 h达到高峰,TFPI水平于8 h达到高峰。(2)LPS刺激MBMEC后1、2、3 h给予10-7mol/L的α-MSH或STY39,均可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TF蛋白含量(P0.01),尤其在LPS刺激后1 h给予α-MSH或STY39的效果最显著(P0.05),STY39降低TF含量的作用较α-MSH明显(P0.05);但α-MSH和STY39对LPS诱导MBMEC产生TFPI均没有显著的上调作用。(3)在LPS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给予10-7mol/L的α-MSH或STY39,均可显著下调MBMEC TF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其中1 h时间点作用最显著(P0.05),但α-MSH与STY39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α-MSH和STY39均能抑制LPS诱导原代MBMEC产生TF蛋白和表达TF mRNA,且LPS刺激1 h后给药效果较好;STY39对MBMEC产生TF蛋白的抑制作用优于α-MSH。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我国西藏地区女性不同绝经时期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患病风险。方法 2015~2016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藏地区常住居民进行慢性心肺疾病调查,最终获得40~60岁女性的有效样本853例。计算各绝经时期的构成比和LVDD发生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女性不同绝经时期的LVDD患病风险。结果 未绝经、绝经早期和绝经晚期女性比例分别是56.0%、21.8%和22.2%,相应LVDD发生率分别为16.3%、35.5%和47.1%。伴有高血压或腹型肥胖的女性LVDD发生率显著高于无上述症状的女性。以未绝经女性为参照,调整年龄等混杂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早期女性的LVDD患病风险增加(OR=1.881,95% CI:1.186~2.982),绝经晚期女性风险进一步升高(OR=2.877,95% CI:1.650~5.017);在高血压对象中,绝经早期与绝经晚期女性LVDD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2.399(95% CI:1.220~4.719)和2.940(95% CI:1.226~7.048);在腹型肥胖对象中,OR值则分别为2.124(95% CI:1.222~3.690)和2.974(95% CI:1.451~6.095)。但在非高血压和非腹型肥胖的女性中,绝经早期LVDD患病风险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藏地区女性绝经后LVDD患病风险增高,高血压和腹型肥胖对象更显著,应针对这类人群进行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5月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双盲分组法将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床头康复与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2 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肢体功能评分(FMA)为(68. 3 ± 5. 5)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为(57. 1 ± 3. 9)分,2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的(55. 2 ± 7. 1)分、(43. 9 ± 6. 0)分,组间两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方法经研究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居民高胆固醇血症(HC)的患病、知晓及治疗情况.方法 2013年到2014年期间,在全国4个县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实际入选5402人,有效数据4982人.利用该资料计算我国35岁农村居民HC的患病、知晓及治疗率.结果 本调查发现我国35岁以上农村居民胆固醇边缘升高率为20.49%,HC的患病率为8.07%,知晓率为6.74%,治疗率为12.44%.HC的患病和知晓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吸烟、肥胖及轻体力活动人群的HC患病率较高(P<0.05);吸烟、超重、中度体力活动及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知晓率较低(P<0.05).重度体力活动、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治疗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与HC的患病相关.结论 我国35岁以上农村居民HC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知晓率和治疗率很低,亟待采取相应干预策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消融靶点心腔内电图及新发的舒张期电位(NEDP),评估NEDP在室性期前收缩成功消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分析消融过程靶点电图,探讨NEDP的振幅、持续时间及消融后的反应。结果:47例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手术成功44例(93.6%)。11例(25.0%)患者消融过程中出现NEDP,其中7例患者舒张期电位引出室性期前收缩,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63±8) ms。11例患者在NEDP附近消融,射频消融术均成功。成功消融后,3例(27.2%)患者舒张期电位振幅下降,8例(72.8%)患者舒张期电位消失。结论:25.0%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消融过程中能记录到NEDP,该电位可能表示缓慢传导区域,对室性期前收缩成功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P2Y12属于视紫红质类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是位于多种细胞膜表面的跨膜蛋白,P2Y12受体主要分布在血小板膜。当P2Y12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使血小板维持稳定及持久聚集,从而导致动脉血栓形成。P2Y12受体还表达于炎症细胞,对炎症细胞的激活及迁移有重要作用。抑制P2Y12受体具有抗炎作用,P2Y12受体抑制剂除抑制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外,其抗炎作用可能成为冠心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7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CML)不同病期染色体克隆演变特点。方法:对我院76例应用IM治疗C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染色体的检测采用G显带技术。结果:IM治疗前CML患者的核型除了典型Ph易位,还有变异Ph易位、Ph+附加异常(Ph+ACA)、Ph-附加异常(Ph-ACA)。少数IM治疗前未检出ACA的患者在治疗后可检测出Ph+ACA或Ph-ACA。伴有ACA的CML患者IM治疗后仍有可能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结论:CML患者在IM治疗前后核型均有可能伴有ACA,但是治疗后ACA克隆比例可以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获得CC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