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7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前世界各国对早期胃癌的大体分型基本沿用日本的分型标准,即将早期胃癌分成Ⅰ型(隆起型)、Ⅱ型(表浅型)和Ⅲ型(凹陷型),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型(表浅隆起型)、Ⅱb型(表浅平坦型)和Ⅱc型(表浅凹陷型)3个亚型[1]。根据日本学者的经验以Ⅱc型为主的凹陷型病灶占早期胃癌的73.7%~  相似文献   
32.
癌症早诊早治工作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的评价指标。[方法]分析2006~2009年卫生部早诊早治项目宫颈癌、食管癌/贲门癌、结直肠癌、肝癌、鼻咽癌及胃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数据,提出并定义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的初步评价指标。筛查早诊率,检出率和治疗率为工作绩效指标;早期发现成本系数(early detection cost index,EDCI)为综合评价指标。[结果]宫颈癌、食管癌/贲门癌、结直肠癌、肝癌、鼻咽癌及胃癌6种癌症的诊断性筛查检出率分别为:5.6%、2.4%、3.9%、1.3%、5.5%、1.5%;筛查早诊率分别为:93.5%、82.3%、91.9%、58.2%、60.0%、80.0%;治疗率分别为:90.9%、68.4%、100%、69.1%、80.0%、85.0%;早期发现成本系数分别为:0.22、0.42、0.48、0.80、2.45、1.68。[结论]宫颈癌、结直肠癌及食管癌/贲门癌的早诊早治有良好的效益,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的有效性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3-2010年期间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有EUS、食管镜、CT、食道造影等详细检查,术后有详细病理分期的358例患者资料。分析术前影像学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预测值,分别按2002、2009年UICC病理分期及临床分期,分析患者无瘤生存及总生存。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随访率为97.2%。有EUS+CT检查并能进行有效分期的305例(85.2%)。在305例中临床T分期对病理T分期的预测值为0~88.6%,其中T1期最高(88.6%)、T4期最低;临床N分期(N0、N1期)的预测值为62.5%~100%。虽然2002、2009年的分期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但2002年的分期内总生存除Ⅳ期只有2例与各期别相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的分期内总生存各期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2002年UICC TNM分期标准对305例进行EUS+CT临床分期的总生存及无瘤生存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0、0.000)。 结论 影像学检查不能有效、准确提供淋巴结转移个数,但对淋巴结定性的预测值较高。EUS+CT的临床分期能有效预测非手术食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评估北京地区3种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的效果,为政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6月选取北京市云岗社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户籍人群(自然人群)8 876例为筛查对象。分别采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法、结直肠肿瘤危险因素量表(QA)法和IFOBT联合QA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筛查,IFOBT法与QA法任意1项阳性者为高危人群,应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比较3种筛查方法的阳性率、全结肠镜检查率、检出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QA法、IFOBT联合QA法阳性率高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阳性率高于QA法(P<0.016 7)。QA法、IFOBT联合QA法全结肠镜检查率低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全结肠镜检查率高于QA法(P<0.016 7)。3种筛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A法对结直肠息肉、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对结直肠息肉、进展期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IFOBT法(P<0.016 7);IFOBT联合QA法对结直肠息肉、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QA法(P<0.016 7)。3种筛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的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筛查中,IFOBT联合QA法能提高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5.
中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贵齐  张月明  贺舜 《中国肿瘤》2009,18(9):690-694
早期食管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随着内镜的普及和早诊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同时,应用内镜下微创技术治疗早期食管病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而且操作简单、安全、风险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代表了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方向。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7.
我国食管癌的死亡率居世界首位,虽然近年来食管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降低并不明显,在一些食管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食管癌的发病在全世界和我国均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除此以外,我国食管癌发生的组织学也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别,我国食管恶性肿瘤90%以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而西方国家的食管恶性肿瘤多为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38.
39.
抗人VEGF的单克隆抗体对乳腺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用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单抗进行抑瘤动物实验,探讨VEGF在肿瘤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VEGF的单抗,经亲和层析纯化单抗,在IVT2MA-891津白II小鼠自发乳腺癌伴肺转移动物模型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D7、E5、G1、C5、D11及H56株单抗都能显著地抑制肿瘤的肺转移,对肺转移灶数的抑制率分别为44%,45%,62%,70%,72%和74%。对肺转移灶大小的抑制率为79%~100%。其中D7、C5、G1、D114株单抗也能明显地抑制原发瘤的生长。其抑制率分别为41%,46%,53%和83%。结论VEGF单抗能阻断肿瘤血管的形成,显著地抑制原发瘤的生长和转移,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王士旭  柯岩  王贵齐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23):1215-1219
食管癌及胃癌位列中国癌症发病率的前5位,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即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食管癌和胃癌的早诊早治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内镜检查不仅是早期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诊断的关键,而且还可完整切除病灶,达到治愈目的。伴随着食管癌及胃癌早诊早治理念的不断深入,进行胃镜诊疗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在应对检查例数增加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监测与监管及客观的评价,胃镜诊疗质量仍不容乐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出现将在胃镜检查中实时监测并提供智能预警,促进并监督内镜医师规范化操作,提高检查和操作质量。本文阐述了AI在胃镜质控中的应用进展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