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Y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 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23~61岁(39.3±9.1岁)。AO分型A型6例,B型2例,C型1例。骨折节段:T12 2例,L1 3例,L2 3例,L3 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残损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5例。采用与伤椎置钉同切口脊柱全内镜下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记录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痛程度,在脊柱X线片和CT上测量矢状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及椎管侵占率; 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145min(112.4±21.2min),出血量50~110mL(83.9±19.6mL),住院时间7~13d(9.1±1.3d)。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6~13个月(8.4±3.9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4.7±1.6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亦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椎前缘高度比及椎管侵占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另3例神经损伤患者完全恢复。结论:经伤椎置钉同切口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有效的神经根及椎管减压,矫形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从1993年起,选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42例,其中3例因解剖变异而放弃手术,完成手术13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外形功能理想,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42例,男性86例,女性56例;年龄24~56岁。皮瓣最小面积7cm×4cm,蒂长7cm;最大13cm×10cm,蒂长5cm。创面位于手背、虎口或手掌部,其中带小指固有伸肌腱3例,带臂后皮神经25例。急诊修复6例,延期修复136例。2结果142例中2例未见皮支进入皮瓣内而放弃,5例骨间背动脉终末支纤细,口径仅0.1mmm,放弃1例,4例将皮瓣近端动脉与桡动脉腕背支吻合而成活。本组术后有6例出现静脉…  相似文献   
54.
上臂外侧骨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合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介绍应用游离上臂外侧骨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并掌骨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7例手部软组织及掌骨缺损的患者,设计带桡侧副动脉后支的肱骨下段骨皮瓣一期修复皮肤和骨缺损。结果 骨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1例。结论 本组骨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手部软组织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附加钢板技术重建内侧柱治疗内侧柱骨结构不良的股骨下段和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5 月采用附加钢板技术重建内侧柱治疗内侧柱骨结构不良的股骨下段和远端骨折患者20 例,术后均早期康复。末次随访,按Schatzker-Lambert 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评价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结果 切口均I 期愈合。所有患者获12 ~ 32 个月(平均16.3 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 ~ 5 个月(平均4.1 个月)。末次随访,患肢功能恢复优16 例、良4 例(优良率100%),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结论 附加钢板技术重建内侧柱克服了单纯外侧锁定钢板在内侧柱骨质条件不良患者中固定稳定性欠佳和无法重建内侧柱结构的缺陷,可以术后早期康复,骨折愈合率和优良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5月47例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患者临床资料。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34岁。内固定术后至取出手术时间10个月~20年,平均22个月。内固定部位:上肢25例,下肢22例。术中1枚螺钉取出困难18例,2枚15例,3枚9例,4枚5例。钢板类型:普通钢板15例,锁定钢板32例;不锈钢钢板10例,钛合金钢板37例。结合螺钉取出困难原因及螺钉、钢板、切口和骨质等具体情况,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原则,选择不同方法取出螺钉和钢板。结果螺钉和钢板均完全取除,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手术时间65~270 min,平均125 min;手术出血量80~775 m L,平均157 m L;术后引流量20~250 m L,平均92 m L。术后切口Ⅰ期愈合39例,延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感染和再骨折发生。结论对于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有多种处理方法,每种方法均有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掌握各种处理方法和熟悉其适应证,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方法,可顺利取出螺钉和钢板。  相似文献   
58.
背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何时下床活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实验拟通过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早期的生物力学变化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目的:观察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疲劳载荷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3具新鲜猪脊柱标本,制成12个脊柱功能单位,随机分为A,B,C组,行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后,在不同循环载荷压力(500~1000N,500~2000N,500~3000N)下行疲劳载荷实验。结果与结论:A,B组椎间盘高度、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应变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C组椎间盘高度和刚度的降低、应变的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循环载荷后3组间比较,椎间盘高度、应变、刚度的变化幅度均随载荷压力的增大而变大(P〈0.05)。结果说明髓核摘除后较大的载荷会破坏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Watson-JoneⅡ、Ⅲ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定期随访,按照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3个月。骨折均获得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平均123°,HSS评分均为优。结论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Watson—JoneⅡ、Ⅲ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无须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0.
背景:尽管切开复位内或外固定可以减少骨折并发症,但是仍然有5%-10%发生骨不连。骨不连原因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药物因素,其中,局部因素是最主要原因。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后发生骨不连的具体局部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由局部因素造成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物固定后骨不患者87例,分析判断局部因素的具体原因。医源性局部因素包括:未达有效固定,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忽略植骨,复位不良,内固定后感染,缺乏正确康复指导;患者因素包括:损伤严重,特殊部位,活动过早与过多。结果与结论:医源性因素占73.0%,患者因素占27.0%。在医源性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忽略植骨占26.1%,缺乏正确康复指导占23.9%,未达有效固定占21.7%,未达必要复位占15.2%,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占8.7%,术后感染占4.3%。在患者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活动过早过多占50.0%,损伤严重占32.4%,特殊部位占17.6%。在总因素中,客观因素占13.5%,人为因素占86.5%。减少医源性因素是减少骨折内固定治疗后骨不连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