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微创清除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注射液.于术前及术后7、14和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病灶周围水肿体积;并于术前及术后14天和30天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观察病死率及再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7、14和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27.08±2.35)cm3vs(26.33±2.04)cm3、(22.26±1.41)cm3vs(24.05±1.92)cm3、(17.49±1.90)cm3vs(21.40±1.98)cm3、(12.07±1.18)cm3vs(19.31±1.89)cm3,两组术后7、14和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逐渐缩小,且均明显小于术前,治疗组术后14天和21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4和30天NDS分别为(33.60±5.44)分vs(34.29±4.71)分、(17.37±2.25)分vs(21.95±2.47)分、(7.97±0.71)分vs(15.16±1.12)分,两组术后NDS逐渐降低,治疗组术后14天和30天,NDS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持续性出血.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减轻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脑出血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参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和早期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颅内血肿、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改变以及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及周围水肿带面积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丹参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改善其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PK11195作为工具分子,探究其分别对hCAR不同亚型(hCAR1/2/3)拮抗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了不同浓度的PK11195干预后,对hCAR1、hCAR2和hCAR3的拮抗活性,随后用分子对接方法从原子水平上探讨了PK11195与hCAR1/2/3的相互作用模式,测量hCAR1-PK11195、hCAR2-PK11195和hCAR3-PK11195复合物结构配体结合域中每个对应残基的主链原子间的距离。结果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5μmol·L-1 PK11195可以使hCAR1的基础活性显著降低(1.01±0.06 vs 0.48±0.06,P<0.001),但对hCAR2和hCAR3的基础活性降低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K11195与hCAR1/2/3对接打分值分别为-9.73,-7.47和-7.74,将hCAR1-PK11195复合物分别与hCAR2-PK11195、hCAR3-PK11195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叠合,原子间距离的均方根偏差值分别为3.87和0.22?,发现在helix ...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早期治疗中小量脑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对血肿吸收速度、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相类似的8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 m l,1次/d静滴,连用14~24 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14,24天行头颅CT动态观察分析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血肿吸收后所留中风囊及神经功能采用N IHSS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血肿平均吸收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第14、24天治疗组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P<0.01),血肿吸收后所留中风囊平均面积,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小量脑出血早期采用活血化瘀治疗能促进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我院10年间胃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病例分析,探讨高原地区RE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0年5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患者930例,根据1999年烟台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炎研讨会制定的标准分级,对其年龄分布、临床症状及伴发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7.77%,其中轻中度者92.69%,重度者仅7.31%;有反流症状者占69.78%,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间中无显著差异,但中青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RE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78.12%;主要伴发疾病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男女比例为3.41∶1。结论 RE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在中青年人群中好发,仍以轻度RE为主,RE的程度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对大鼠心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取1、2、8和24h四个不同时间点观察。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心肌梗死后1、2及24h三个时段缺血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冠状动脉结扎后8h缺血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后2h,缺血组大鼠缺血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下降(P〈0.05),并持续至结扎后24h;结扎后24h组内皮型一氧化氮mRNA的表达与结扎后2h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结扎后8h,梗死区存活心肌组织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大量表达,而假手术组未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结论正常大鼠心肌组织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在心肌梗死早期缺血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减少。心肌急性缺血刺激早期诱导大鼠缺血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大量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当归油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组成和比例。方法 用溶解性实验、正交筛选和伪三相图法研究当归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通过评价当归油自乳化制剂处方的乳化效果和乳滴粒径大小,优选最佳的处方。结果 当归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为当归油、中碳链甘油三酯、聚氧乙烯蓖麻油时,能获得较好的自乳化效果。结论 当归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最佳处方为中碳链甘油三酯与聚氧乙烯蓖麻油的质量比为7∶3、当归油质量分数为45.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当归油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组成和比例.方法 用溶解性实验、正交筛选和伪三相图法研究当归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通过评价当归油自乳化制剂处方的乳化效果和乳滴粒径大小,优选最佳的处方.结果 当归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为当归油、中碳链甘油三酯、聚氧乙烯蓖麻油时,能获得较好的自乳化效果.结论 当归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最佳处方为中碳链甘油三酯与聚氧乙烯蓖麻油的质量比为7:3、当归油质量分数为45.5%.  相似文献   
19.
高原地区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而且严重,死亡率高[1];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低氧、低气压环境中的老年人,PU的发病特点更具有高原特色.本研究就1 337例PU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PU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0.
高原汽车部队官兵消化性溃疡病3014例胃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地处海拔2 808 m青藏高原地区,为了解汽车部队官兵消化泩溃疡(PU)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本研究对我院2000-01~2010-12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并接受胃镜检查的汽车部队官兵病例资料进行了统计,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全部PU病例来源于我院10年间门诊和住院并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汽车部队官兵,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