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25例脊柱后凸畸形行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平均48.6岁(8~69岁)。其中陈旧创伤性后凸19例、先天性后凸6例。术前后凸Cobb角(40.56±11.0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型:C级1例,D级1例,E级23例。25例中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平卧困难。其中2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4例先天性后凸还表现为后凸进行性加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800~2 500 ml,平均1 55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呼吸衰竭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腰痛均缓解,神经功能Frankel C级1例恢复到D级,2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术后症状有改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获得矫形均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脱出型和游离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9月,对被诊断为脱出型和游离型LDH的48例患者采用PETD治疗。所有患者根据髓核脱出(NPP)的方向和远近分4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26例,Ⅳ型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9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5~20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2~30 d,平均3.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肢体麻木加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椎间隙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术后总体满意度为87.5%;各型分别为Ⅰ型67.7%,Ⅱ型90.9%,Ⅲ型92.3%,Ⅳ型75.0%。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5~45 d(平均30 d)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PETD治疗脱出型和游离型LDH安全且有效,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不同浓度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诱导的骨髓炎模型与菌液浓度的关系.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实验组A、B、C各10只,对照组6只.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0.1 ml 5%鱼肝油酸钠和不同浓度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的方法诱导骨髓炎,其中A组注入0.1 ml菌液浓度为3×108 CFU/ml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组注入0.1 ml菌液浓度为3×109 CFU/ml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C组注入0.3 ml菌液浓度为3×109 CFU/ml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注入0.1 ml生理盐水.不用抗生素来预防菌血症,4周后采用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诱导的骨髓炎模型进行评价分级.结果 所有大白兔都可以看到早期局部组织肿胀、病腿跛行,不同程度食欲减退,同时伴有体质量增长缓慢.造模后4周后,实验组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纤细,数目减少,骨小梁间隙加宽,骨皮质变薄,骨溶解,死骨形成,新骨形成;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腔内髓细胞不同程度坏死,间质出血;采用兔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模型严重程度分级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检测标准对所诱导模型进行严重程度分级:A组属1~2级(其中属1级2只,属2级7只),B组属2~3级(其中属2级3只,属3级6只),C组属3~4级(其中属3级2只,属4级5只).结论 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细菌菌液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诱导骨髓炎模型,模型的严重程度随注入的细菌量的增多而加重,兔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模型严重程度分级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检测标准能够较好的反映骨髓炎的严重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源性腰痛因其特有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已被视为一种独立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椎体滑脱症等疾病的病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8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8~49岁,平均37.6岁。患者分为2组,A组伤后24h内手术(39例),骨折脱位按Meyerding分类:Ⅰ~Ⅱ度23例(A1组),Ⅲ~Ⅴ度16例(A2组);Frankel分级:A级17例,B级7例,C级9例,D级6例。B组伤后3~7d手术(41例),骨折脱位Ⅰ~Ⅱ度21例(B1组),Ⅲ~Ⅴ度20例(B2组);Frankel分级:A级20例,B级7例,C级11例,D级3例。对80例患者经后路行椎管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结果 A1组患者失血量(407.4±24.3)mL,B1组(397.4±8.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78);A2组失血量(1046.9±128.6)mL,B2组(494.4±97.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0,P=0.000)。8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年6个月,平均2年3个月;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复位内固定满意,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A、B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椎管容积、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后凸畸形无明显加重。A1组术后12个月脊髓损伤好转率为47.83%(11/23),B1组为19.05%(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6,P=0.044);A2组脊髓损伤好转率为12.50%(2/16),B2组为10.00%(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813)。A组术前Frankel分级为A、B级者术后脊髓损伤好转率为12.50%(3/24),B组为11.11%(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878);A组术前Frankel分级为C、D级者术后脊髓损伤好转率为66.67%(10/15),B组为21.43%(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2,P=0.014)。结论伤后24h内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固、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对患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25例脊柱后凸畸形行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平均48.6岁(8~69岁)。其中陈旧创伤性后凸19例、先天性后凸6例。术前后凸Cobb角(40.56±11.0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型:C级1例,D级1例,E级23例。25例中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平卧困难。其中2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4例先天性后凸还表现为后凸进行性加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 800~ 2 500 ml,平均1 55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呼吸衰竭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8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腰痛均缓解,神经功能Frankel C级1例恢复到D级,2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术后症状有改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获得矫形均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理想的修复材料是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又具有成骨能力.任何一种生物材料必须具备使用安全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是生物材料获准临床使用的前提.目的:探讨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TiO_2-Ag-nHA/PA66)骨修复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重复测量设计,于2008-07/2009-07在重庆医科大学完成.材料:清洁级3周龄昆明小鼠40只,同窝同系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粉末状TiO_2-Ag-nHA/PA66复合材料10 g,直径5 mm×长度25 mm和直径3 mmx长度5 mm的TiO_2-Ag-nHA/PA66复合材料各32根,由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提供.方法:①急性全身毒性试验:4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粉末状复合材料制各材料浸提液,将浸提液注入实验组小鼠腹腔内,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②肌内埋植实验:16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兔左、右竖脊肌各植入2根直径5 mm×长度25 mm复合材料,对照组行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植入任何材料.③骨内埋植试验:取剩余16只兔,每只兔左、右外上髁各植入1根直径3 mm×长度5 mm柱状复合材料.④溶血试验:取抗凝兔血8 mL,分别加入复合材料粉末0.1,0.15,0.2 g.主要观察指标:TiO_2-Ag-nHA/PA66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结果: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小鼠活动及进食良好,呼吸正常,无瘫痪、惊厥及死亡发生,小鼠体质量稳定.肌内埋植试验和骨内埋植试验结果显示,植入前及植入后4 d,1周,2周,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水平及白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实验组内各时相点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肌内埋植中,实验组的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包裹组织,材料周围炎性演变转归与对照组基本相似;骨内埋植中,实验组的组织切片示围绕材料出现新骨.溶血试验结果显示,3种浓度梯度的TiO_2-Ag-nHA/PA66复合材料其溶血率均未超过5%,达到标准要求.结论:TiO_2-Ag-nHA/PA66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后踝骨折患者,男3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3.6岁.其中交通伤5例,坠落伤4例,行走扭伤3例,滑旱冰扭伤2例.按Weber和Danis踝关节骨折分型方法:A3型2例,B3型7例,C3型5例,进行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并按术后制定的详细的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时间表,指导患者进行严格规则的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1例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半年恢复正常.12例3个月后步态正常,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6个月终末随访时,12例踝关节功能背屈均>20°,跖屈均>40°,与对侧正常踝关节功能大致相同;术后9个月,14例均达到了正常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有限切开撬拨复位空心钉治疗后踝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 对本科自2008年5月13日-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患者的主诉,诊断,损伤部位及类型,是否伴有感染以及接诊后的处理,治疗效果等.[结果] 129例伤员中,骨折伤员9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5例51处,闭合性骨折60例139处;26例(20.2%)39条神经损伤;54例(31.8%)并发感染;有110例伤员行手术治疗;所有伤员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严重而行多次残端清创、修整;开放性损伤伤员除2例截止发稿时伤口未愈合外,其余病例伤口均愈合;无术后切口感染.[结论] 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必须根据其临床特点予以个体化救治,同时要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以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理想的修复材料是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又具有成骨能力。任何一种生物材料必须具备使用安全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是生物材料获准临床使用的前提。 目的:探讨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TiO2-Ag-nHA/PA66)骨修复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重复测量设计,于2008-07/2009-07在重庆医科大学完成。 材料:清洁级3周龄昆明小鼠40只,同窝同系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粉末状TiO2-Ag-nHA/PA66复合材料10 g,直径5 mm×长度25 mm和直径3 mm×长度5 mm的TiO2-Ag-nHA/PA66复合材料各32根,由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①急性全身毒性试验:4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粉末状复合材料制备材料浸提液,将浸提液注入实验组小鼠腹腔内,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②肌内埋植实验:16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兔左、右竖脊肌各植入2根直径5 mm×长度25 mm复合材料,对照组行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植入任何材料。③骨内埋植试验:取剩余16只兔,每只兔左、右外上髁各植入1根直径3 mm×长度5 mm柱状复合材料。④溶血试验:取抗凝兔血8 mL,分别加入复合材料粉末0.1,0.15,0.2 g。 主要观察指标:TiO2-Ag-nHA/PA66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结果: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小鼠活动及进食良好,呼吸正常,无瘫痪、惊厥及死亡发生,小鼠体质量稳定。肌内埋植试验和骨内埋植试验结果显示,植入前及植入后4 d,1周,2周,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水平及白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差异(P > 0.05),且实验组内各时相点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 > 0.05)。肌内埋植中,实验组的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包裹组织,材料周围炎性演变转归与对照组基本相似;骨内埋植中,实验组的组织切片示围绕材料出现新骨。溶血试验结果显示,3种浓度梯度的TiO2-Ag-nHA/PA66复合材料其溶血率均未超过5%,达到标准要求。 结论:TiO2-Ag-nHA/PA66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关键词: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骨材料;生物相容性;安全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