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人胚早期心脏流出道的发育机制。方法29例C10~C16期[Carnegie分期法,受精后(22±1~37)d]人胚心脏连续切片,经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抗肌球蛋白重链(MHC)和抗活性Caspase-3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上皮、咽前间充质及动脉囊与心肌性流出道发生的关系。结果人胚发育C10~C15期,由于流出道由颈部向胸部移位及心包腔向胚胎背侧扩展,动脉囊逐渐突向心包腔内,其表面的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上皮不断分化为α-SCA和MHC阳性流出道心肌细胞。迁移至流出道动脉端前后壁的咽前间充质在C15期发生凋亡,流出道心肌细胞迁入间充质细胞团内取代凋亡的间充质细胞。C12期始,α-SMA阳性细胞在流出道心内膜垫聚集,参与形成螺旋状流出道嵴。C15~C16期,动脉囊后壁的α-SMA阳性细胞增生,形成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囊分隔为心包内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结论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是人胚心脏第二生心区,可不断分化为心肌细胞,使胚胎心肌性流出道长度增加。细胞凋亡染色提示,并非所有迁入流出道的咽前间充质细胞都可分化为心肌细胞。流出道嵴和主肺动脉隔的α-SMA阳性细胞可能来自神经嵴,经不同路线迁移至流出道嵴和主肺动脉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筛查多种可感染人巴贝西虫(包括Babesia.microti,B.divergens,B.venatorum,Babesia.sp EU1,Babesia_sp._XXB/Hangzhou等)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用实时荧光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2种方法分别对牡丹江市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核酸和血清学检测,评估其对当地输血安全的风险。方法从Gen Bank下载我国可感染人巴贝西虫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并根据序列共同部分设计引物,用引物验标准质粒并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将1 971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离心,使其分离成红细胞和血浆2个部分:1971份红细胞标本混样(10份/pool),用已建立的实时荧光PCR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混样池再拆分检测;其中1 000份血浆标本用IFA法进行B.microti Ig G检测。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一代测序验证,标准质粒构建成功且实验条件已经优化,成功建立了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重复性良好,最低检测下限为9.69×102copies/m L;1 971份红细胞样本巴贝西虫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 000份血浆样本B.microti Ig G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共13例阳性(阳性率1.3%),其中8例(0.8%)滴度为1∶64,5例(0.5%)滴度为1∶128。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筛查多种感染人巴贝西虫的实时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标本检测结果显示牡丹江地区有既往B.microti感染,提示巴贝西虫已经对该地区血液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但风险大小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3.
HIV-1 P24抗原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WHO估计,自1980年首例艾滋病被发现以来至2007年底,全球约有3 320万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其中2007年全球新感染者为250万,死亡210万人[1].我国近年来HIV感染人数也逐年增长,目前全国约有HIV感染者、患者70万人.虽然目前已研制了延缓症状的AZT、ddT等药物及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没有特效药艾滋病病死率仍很高,已成为本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IV、HBV、HC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四川9家血站HBs Ag、抗-HCV、抗-HIV筛查阳性样本,对筛查HBs Ag阳性标本采用中和试验确证,对筛查抗-HCV及抗-HIV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证。采用改良的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计算HBV,HCV,HIV残余风险。结果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1 355,1/35 587和1/92 593。结论血站分离血浆仍存在一定残余风险,增加核酸检测等新型检测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其残余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胚早期心流出道心肌和流出道心内膜垫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32例C10~C16期[Carnegie分期法,受精后(22±1~37)d]人胚心连续切片,经抗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抗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流出道重塑过程中α-SMA在心肌与心内膜垫内的表达规律. 结果 人胚发育C10~C15期,心包腔背侧脏壁上皮不断分化为心肌细胞添加至流出道远端,这些心肌细胞α-SMA的表达早于α-SCA和MHC.C16期,流出道嵴近心肌处出现α-SMA强阳性细胞,相邻的心肌细胞伸出突起与其相连.C12~C15期,α-SMA阳性细胞逐渐迁入流出道心内膜垫内,同时可见流出道内皮转为α-SMA阳性,向间充质细胞分化.不同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共同参与形成螺旋状流出道嵴. 结论 α-SMA可作为心肌细胞早期分化的标志;流出道嵴内α-SMA阳性细胞可能部分来自神经嵴,部分为正在向间充质细胞分化的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临床合理用血和输血后效果评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方法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C/S架构模式,使用标准化编程语言c#开发临床合理用血评估与管理系统,并应用于临床考察其效果.结果 临床合理用血评估与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对合理用血和输血后效果评估进行管理.结论 信息化的临床合理用血评估与管理系统较之传统的输血科(血库)统计,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评估和管理临床合理用血,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而且极大提高了输血科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中蛋白部分的1/3为髓鞘碱性蛋白,作为一个蛋白质家族在人脑中有4种分子形式.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脊髓碱性蛋白表达及其免疫学的功能. 设计:单一样本研究.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3-08/2004-03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完成.人脑hMBP相对分子质量为21500,T4DNA Ligase,小牛肠碱性磷酸酶,RNase,PEG8000等,硝酸纤维滤膜,抗人脑髓鞘碱性蛋白ELISA试剂盒. 干预:①采用EcoR1和BamH1酶切人脑髓鞘碱性蛋白基因cDNA克隆片段.②重组表达载体p5TMP的构建及转化.③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菌的生长及其诱导表达.④重组hMBP抗体制备. 主要观察指标:①蛋白表达产物的检测与鉴定;②人脑hMBP抗体检测与鉴定. 结果:①分别有4999bp pGEX-5TDNA和557bp人脑髓鞘碱性蛋白插入片段.②原对照质粒一条浓区带消失,而重组体有特异蛋白质区带出现.相对分子量为42000.③5次注射人脑髓鞘碱性蛋白后抗体效价达到1/16,并证实其hMBP抗原特异性. 结论:本文构建了含相对分子为21500人脑髓鞘碱性蛋白外显子Ⅰ-Ⅶ编码序列的表达载体,还成功制备了重组人脑髓鞘碱性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赖型钩端螺旋体lag4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问号状赖型钩体017株,56601株及双曲钩体PatocI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构建lag42基因与质粒pcDNA3.1A 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克隆筛选并测序;通过脂质体介导将重组质粒转染入COS7细胞,用RT-PCR检测转染结果。结果:不同毒力赖型钩体均能扩增出约1100 bp的片段,而PatocI株则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pcDNA3.1A -lag42构建成功;经RT-PCR检测证实重组质粒转染成功。结论:赖型钩体具有编码LAg42膜蛋白的基因,构建完成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 -lag42,并成功转染COS7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国献血人群中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情况,应用Q-PCR方法对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CMV感染情况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检测病毒载量及抗体。方法 构建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调查在2014年1月-2015年2月来自乌鲁木齐、柳州、洛阳、重庆、绵阳5个地区,3 794人份献血者血浆标本中CMV的DNA流行率,并测定CMV阳性标本的病毒载量;同时随机抽取5个地区标本292(人)份,用ELISA法检测抗-IgG和-IgM的流行情况。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Q-PCR方法对CMV的检测下限为5×10~1 copies/mL。在5个地区的健康献血人群中,共发现6份标本为CMV核酸阳性,DNA阳性率占0.16%(6/3794)。CMV的抗-IgG阳性率37.3%(109/292),抗-IgM阳性率为8.9%(26/292),抗-IgG和-IgM双阳性率为1.711%(5/292)。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巨细胞病毒CMV在我国5个地区献血人群中的核酸流行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检出的CMV病毒载量均在103 copies/mL以下,由于CMV在免疫正常的个体中为无症状感染,是否需要对免疫力较低下的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中CMV的检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人胚心静脉窦及传导系的发生发育机制. 方法 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和抗结蛋白(DES)抗体对29例C10~C16期人胚心连续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人胚发育C12~C13期,系统静脉汇集形成的静脉窦出现于心包腔尾端原始横膈间充质中,静脉窦壁间充质细胞逐渐分化为α-SCA阳性的静脉窦心肌细胞.C14期,心包腔的扩张使静脉窦进入心包腔内,参与了右心房的形成.DES阳性传导系心肌的分化始于C10期心房室管右侧壁,随发育逐渐向室间沟心肌扩展,发育为房室传导系的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心室腔面的小梁心肌.在心房,DES表达首先出现于C11期心房背侧壁,在C13期,可见静脉窦左背侧壁α-SCA、α-SMA、DES阳性心肌带与左心房底部、房室管背侧壁相延续,这条心肌带可能参与了人胚心静脉窦至房室管传导系的发育.C14~C16期,DES强阳性染色从窦房结经左、右静脉瓣及心房的背、腹侧壁延伸至房室管右侧壁,可能是原始的心房传导通路. 结论 心包腔尾端原始横膈间充质是人胚静脉窦心肌发生区,原始横膈间充质细胞逐渐分化为心肌细胞,添加到人胚心管静脉端,形成心静脉窦心肌.人胚心传导系心肌的分化始于房室管,随心管发育逐渐向动、静脉端扩展,在C16期,已分化为形态清晰可辨的DES阳性胚胎心传导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