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DCM心衰患者8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用缬沙坦80 mg,qd,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包括卡托普利25 mg,bid)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检查心脏彩色B超,同时检查心电图测量QTd.比较两组以上三方面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心功能变化及QTd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治疗DCM明显优于卡托普利,对于DCM心衰的患者,应早期尽快使用缬沙坦,这对于阻止心肌的进一步损伤,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冠心病(CAD)患者与其他原因致胸痛患者中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急性胸痛入院患者161例,行冠脉造影进行鉴别诊断,明确冠心病83例(A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61例(A1组),稳定性心绞痛22例(A2组),冠脉造影正常组78例(B组),测定不同组间BN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BN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两者对比差异性显著(P〈0.01),A1组与B组BNP浓度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组BNP浓度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NP浓度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NP水平测定可作为胸痛鉴别诊断并对冠心病进行危险分层的常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0例,成0)/59例,成功率98.3%。其中植入支架57例,支架植入率95%。术后发生血肿2例,速走神经反射3例,假性动脉瘤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发生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相应处理后好转。随访3年,1例PCI治疗后复发,行CABG治疗后好转。结论经皮关注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2.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心率均减慢,LVEF均增高,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6.
对于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置入支架的临床疗效 ,长期随访资料 ,国内报道较少 ,且尚有争论。对此 ,我们对 1 997年 1 0月~ 2 0 0 1年 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置入支架治疗的 1 2 8例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随访 ,探讨PTCA与支架置入术对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远期疗效。资料和方法   1 .对象 :以参照血管直径 <3mm者入小冠状动脉[1 ] 。自 1 997年 1 0月~ 2 0 0 1年 8月 ,我院收治1 83例 ,55例因未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病例剔除 ,进行了选择性PTCA及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37.
患者,男,44岁。因发作性胸痛、胸闷10个月、伴活动后气急1个月于1998年11月9日入院。其胸痛、胸闷常于劳累及情绪激动时发作,心前区呈压迫紧缩感,每次发作持续5~10min,而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曾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服用Isosorbid、Betaloc等药后仍反复发作,且于近1个月来出现活动后气急。而于1998年11月9日入我院诊治。入院后体检:T36.3℃、P80次/min、R20次/min、BP150/90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胸廓无畸形,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口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