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37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6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211.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性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12.
早期糖尿病鼠中L—Arg与NO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的常见病因之一,该病在早期即出现以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为特点的肾小球肥大,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氧化氮(NO)是影响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我们将采用链豚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对此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50~2509,月龄3~4月",随机分为正常非糖尿病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分笼、块料喂养,随意饮水,实验前禁食12小时。实验组采用STZ50mg/kg腹腔内注射。每日监测血糖及尿糖,当血糖>13.smmol/I。,尿糖>(m),持续3天,上述标准…  相似文献   
213.
目的建立STZ诱导的DN大鼠模型,观察非洛地平对肾内小动脉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设对照组、DN组及非洛地平三组,茜素红染色观察肾内小动脉钙化程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OPG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①DN组及非洛地平组第16-24周出现轻~中度钙化,对照组无钙化。②DN组及非洛地平组OPG蛋白及mRNA自8周表达开始增高,12周后开始下调,但均高于对照组,在16~24周时非洛地平组OPG表达强于DN组。结论①DN肾内小动脉发生钙化前即已有OPG的表达。②OPG早期表达上调可能为机体代偿性的保护机制所致,后期下调与促钙化因素的增强有关。③非洛地平干预后可上调OPG的表达。  相似文献   
214.
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DN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8、12、16、20、24周,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VEGF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肾脏病理变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VEGF mRNA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肾脏中持续高表达,各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2~24周肾小球VEGF蛋白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 24周时有所减弱,但仍强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各时点肾小管VEGF蛋白表达均强于对照组(P<0.05),8周后表达明显增强;VEGF表达变化与肾质量/体质量(r=0.518,P=0.001)、尿蛋白(r=0.409,P=0.001)、肾小球面积(r=0.499,P=0.000)和体积(r=0.499,P=0.000)呈正相关.结论 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持续高表达,早中期以肾小球表达上调为主,中后期突出表达在肾小管,其表达变化与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15.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在糖尿病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2)和模型组(n=42),建立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连续多时点观察2组大鼠肾脏Ang-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分析与肾重/体重、尿蛋白、肾小球体积和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4和8周时肾脏Ang-1 mRNA表达上调(P<0.05),24周时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Ang-1主要表达于肾小球,糖尿病组4~24周肾小球Ang-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峰值在4~8周,12周后逐渐下调;Ang-1表达变化与肾重/体重、尿蛋白、肾小球体积和面积呈正相关(r=0.477;r=0.164;r=0.175).结论 糖尿病肾脏存在Ang-1异常改变,表现为早期表达上调,后期表达下调,Ang-1的改变参与了糖尿病肾脏血管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16.
无肝素抗凝技术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无肝素抗凝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方法2005年1月至4月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42例危重患者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其中高危出血患者19例采用无肝素技术抗凝,设为观察组;23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设为对照组(其中3例因故改用无肝素抗凝)。两组置换液速度均为3000mL/h,持续时间12h/d,碳酸氢盐置换液前稀释方式输入。计算溶质下降率,治疗前后检测电解质、酸碱指标、凝血指标;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跨膜压及滤器寿命。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溶质下降率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跨膜压在7h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在9h明显升高;观察组滤器的平均寿命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CVVH中应用无肝素抗凝技术同样高效、稳定、安全,对于高危出血患者,是保障CVVH治疗持续进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1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病,也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要病因,在中国也已上升为第三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和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18.
目的探讨内皮素1及其mRNA在早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含量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ET1及其mRNA。结果ET1及ET1mRNA分布一致,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之中,髓质高于皮质,二者在糖尿病发生后1~2周肾小球内均明显减少(P<0.05),4周时开始增加(P<0.05),而在髓质中则持续增加。结论ET1参与了早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灌注及肾小管间质损  相似文献   
219.
目前发现至少有两条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蛋白4易位的信号转导通路:PI3K途径和Cb1相关蛋白(CAP)/Cbl途径。在CAP/Cbl途径中,CAP是关键性信号分子,这一信号途径依赖于脂筏上的特定蛋白共同参与完成。脂筏蛋白是存在于脂质筏上的一类特殊蛋白,包括小窝蛋白、浮舰蛋白等,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参与葡萄糖转运中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