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汕头市2000年登革热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登革热在本地的流行特点 ,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疫情。 [方法 ]采用统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对登革热病人逐一调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 0 0年 9月 10日开始出现疫情 ,流行历时 72天。发病 131例 ,发病率为 2 .86 / 10万。女性发病率 (3.4 3/ 10万 )高于男性 (2 .2 9/ 10万 ,P<0 .0 5 )。疫情波及面广。病例主要集中在金园区和澄海市。 [结论 ]易感人群积聚、媒介伊蚊大量繁殖、传染源传入是引起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因素。早部署、早发现、早处理和早阻断可有效防止暴发疫情发生。病例在性别和职业上的差异与暴露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孳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结论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43.
汕头市1995-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汕头市近11年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1995-2005年汕头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5年汕头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1种6399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1.96/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86.55/10万~160.84/10万之间;发病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痢疾、伤寒。肠道传染病由1995年的44.16/10万下降到2005年的19.71/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以肺结核为主导的呼吸道传染病波动较大,1998年和2005年出现二个发病高峰。2000年和2002年本市部分地区曾发生登革热局部流行。结论近11年来,汕头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呈下降趋势。疾病谱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转为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本市今后传染病防制的重点是在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以登革热为主的虫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44.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所以它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全球共发生4次流感大流行,其中3次起源于中国。1998年广东省首次发现禽H9N2流感病毒能感染人,许多流感专家推测下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其首发地仍很可能在中国。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特别  相似文献   
45.
一起腺病毒、流感病毒混合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南澳县中心小学一起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混合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探索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学校报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入户调查部分流感样病例的家庭成员发病情况,调查县医院及县城个体诊所近期收治流感样病人情况,采集部分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检测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抗体滴度。结果全校2周内共发生发热缺勤病例298例,罹患率为16.44%,其中符合流感样病例诊断标准23例,部分病例有家庭聚集性。采集病人咽拭子35份检测腺病毒和流感病毒,PCR检测结果腺病毒阳性12份,B型流感病毒阳性16份,其中2份腺病毒及B型流感病毒均阳性;采集5例病人双份血清,3例B型流感病毒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结论初步认为该小学短期内出现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混合感染局部暴发,病原体考虑为腺病毒及B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用健康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输注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予rhIFN-γ、rhIL-2、rhIL-1β、CD3单克隆抗体(CD3mAb)诱导CIK细胞,回输至病人体内;比较肿瘤患者用CIK细胞治疗前后PBMC对K562的杀伤活性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肿瘤患者治疗前PBMC杀伤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均低于健康人,治疗后除NK细胞绝对计数未见明显改变外均有所提高,但仍比健康人低.结论:健康人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肿瘤患者自身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掌握汕头市国家疾病监测点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 1990~2000年按《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方案》对汕头市疾病监测点内三个级别共5家医院进行检查。结果 1990-200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4.01%(57/1420),其中1995~2000年的平均漏报率(2.20%)比1990-1994年的漏报率(7.73%)明显下降,主要漏报的疾病为梅毒(12.50%)、淋病(11.63%)、麻疹(11.11%)、肺结核(10.42%)。丙类传染病年均漏报率高达21.01%(58/276),主要漏报的疾病为风疹(40.00%)、急性结膜炎(30.00%)、感染性腹泻病(20.83%)、流行性腮腺炎(17.24%)。11年间疫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平均得分为90.18分。结论 监测点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高,但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8.
目前越来越多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师 ,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输注全血的缺点以及成分输血的优越性。近年各大医院成分输血都有明显提高 ,我院近 3年平均已达到 86 6 %。正确地予输注护理和保存各类成分血 ,对提高其作用的发挥极其重要 ,现介绍如下。1 一般护理1 1 输血要求同型相输 :抽配血标本前 ,护士应仔细核对标本的床号、姓名、血型 ,一定要保证其新鲜、准确 ,一般不需要抗凝 ,如输注右旋糖酐或脂肪乳 ,必须在输注前抽取配血标本 ,否则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结果。护士凭取血单取血 ,与发血者核对无误 ,以清洁包布包好拿回病房 ,再次…  相似文献   
49.
血浆置换术抢救重度自发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患者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 1 0 %~ 1 5 %的血友病A患者经反复替代治疗而发生因子Ⅷ抑制物[1 ] ,但非血友病患者也有可能出现因子Ⅷ抑制物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有时治疗上较为困难。本院最近应用血浆置换术联合免疫抑制剂抢救 2例重度自发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患者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 例 1 :男性 ,2 1岁 ,2年前因撞伤后右膝关节肿痛 ,肉眼血尿 ,注射针孔周围血肿等 ,检测因子Ⅷ活性 1 .4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1 1 8.3s ,不能被正常血浆纠正 ,并排除了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药物反应的存在 ,证实体内出现获得性因子Ⅷ…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储存过程中差异性lncRNA表达谱变化及其差异表达的lncRNA在血小板储存损伤中潜在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13(人)份O型健康男性机采血小板各50 m L,于(22±2)℃下震荡储存,应用lncRNA芯片技术检测储存2、5、8 d机采血小板中lncRNA和mRNA表达谱变化;运用GO分析及KEGG分析预测差异表达的lncRNA功能分布,通过顺式调控分析预测lncRNA调控邻近蛋白编码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采用实时PCR(RT-PCR)技术,验证8条lncRNA(MARCH2-2∶1、SLC2A2-1∶1、WBSCR16-3∶6、WEE1-2∶1、ENTPD6-2∶1、NKD2-1∶1、FOXS1-2∶1、MAPK13-3∶1)和4条mRNA(BCL2L1、CAPN2、MAPK14、VAMP8)的表达。结果芯片检测:血小板储存5与2 d相比,有162种lncRNA的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表达升高的4种、降低的158种;8与2 d相比,有691种lncRNA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表达升高的20种、降低的671种;8与5 d相比,246种lncRNA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升高的2种,降低的244种。GO和KEGG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参与的生理过程有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内吞、凋亡、肌动蛋白纤维聚集、肌动蛋白骨架的调节;顺式调控分析:lncRNA具有调控血小板相关mRNA表达的功能,USP39-1调控VAMP8的表达、TMEM86B-2调控GP6的表达、FOXS1-2调控BCL2L1的表达等。RT-PCR验证: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其中lncRNA MARCH2-2∶1、WEE1-2∶1和NKD2-1∶1表达量升高,WBSCR16-3∶6、SLC2A2-1∶1、ENTPD6-2∶1、FOXS1-2∶1和MAPK13-3∶1表达量下降,BCL2L1,CAPN2,MAPK14和VAMP8的表达量也下降。结论血小板中含有大量的lncRNA,其表达量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延长而呈不同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讲下调的lncRNA数量较多,且下调的幅度较大。部分变化的lncRNA可能与血小板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在血小板储存损伤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