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98篇
神经病学   32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4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体外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羧基端肽(APPC31)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在Aβ42致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将空载体质粒和过表达APPC3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Neuro2a细胞,48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同时利用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核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组对照,观察APPC31对细胞有无毒性作用;然后通过相同方法,在Neuro2a细胞中,分别将过表达的空载体质粒、野生型APP695质粒、APP(D664A)质粒、APP氨基端长肽(APP△C31)质粒和APPC31质粒瞬时转染Neuro2a细胞,24 h后加Aβ42(10 μmol/L)共孵育24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及DAPI核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组对照,观察Aβ42处理条件下APPC31的毒性作用;质粒转染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目的 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在无Aβ42共孵育时,空载体质粒转染组和APPC31质粒转染组细胞活力分别为:0.81±0.10、0.88±0.1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8),细胞核形态亦无明显凋亡或死亡改变;Aβ42(10 μmol/L)共孵育条件下,无转染组、空载体质粒组、野生型APP695质粒组、APP(D664A)质粒组和APPC31质粒组细胞活力分别为:0.82±0.01、0.78±0.03、0.55±0.04、0.81±0.04、0.78±0.02、0.54±0.02,且与空载体质粒组相比,野生型APP695质粒组及APPC31质粒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F=47.53,P<0.05),细胞核呈明显浓缩、染色加深改变.结论 体外Neuro2a细胞单独过表达一定水平的APPC31并不能致细胞死亡;但此短肽可增强Aβ42的细胞毒性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上海市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上海城市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发生情况及其并发症,从而有助高危人群中CKD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方法 收集上海市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解放军第八五医院、仁济医院5家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间住院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分别经脑CT、脑血管CT(CTA)、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MRI(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对患者进行肾脏损伤指标(Scr、尿常规+沉渣镜检、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相关危险因素(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的检测。Scr检测统一在瑞金医院检验中心进行。采用MDRD复杂公式估算GFR,并根据K/DOQI指南进行CKD分期。 结果 共调查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014例,男性559例,女性455例,平均年龄(68.56±12.17)岁。病因依次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197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9例)。11.2%的患者伴有微量白蛋白尿(MAU),而24.8%患者为显性蛋白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CKD患病率为47.7%;CKD 1~5期分别占该人群的6.90%、14.69%、21.60%、2.56% 和1.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短期(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为蛋白尿(OR = 1.69,P = 0.0005)、空腹血糖升高(OR = 1.67,P = 0.0005)和贫血(OR = 1.37,P = 0.04)。 结论 首次在我国进行脑血管疾病人群中肾功能情况调查分析,报道了上海脑血管疾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数据。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CKD的发生率为47.7%。对该人群进行CKD评估,尤其是在早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筛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3.
从文献分析看我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研究进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运动障碍性疾病曾称锥体外系疾病,由锥体外系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障碍,而对肌力、感觉和小脑功能无明显影响.临床症状分为肌张力降低和(或)运动过多症候群以及肌张力增高和(或)运动减少症候群,前者表现为异常不自主运动,后者则以运动贫乏为特征.  相似文献   
5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由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缺失、死亡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1].随着帕金森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步态障碍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步态障碍作为帕金森病的功能缺损症状之一,表现为跌倒、步态冻结(freezing of gait, FOG)、转向困难等,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又给疾病的治疗带来诸多棘手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评价工具及治疗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的视幻觉发生率和相关特征,分析潜在的诱发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128例原发性PD患者的视幻觉发生情况;比较有视幻觉与无视幻觉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Hoehn & Yahr分级、药物使用种类、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有视幻觉的PD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发生情况.结果 128例患者中,18例(14.06%)发生过视幻觉.其中10例(55.56%)视幻觉的出现频率≥1次/d;11例(61.11%)视幻觉图像为人影;15例(83.33%)伴随RBD.女性患者比例、MMSE评分、Hoehn & Yahr分级、多巴胺激动剂的使用率在有视幻觉和无视幻觉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幻觉是PD患者常见的一种非运动性症状,认知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多巴胺激动剂的使用可能与视幻觉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Ⅰ(mGluR-Ⅰ)激动剂D-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诱导的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癫癎样放电模型的基因表达谱。方法 以含50 μmol DHPG的人工脑脊液持续灌流大鼠离体海马脑片,诱导建立癫癎样放电模型(DHPG组,n=3)。采用cDNA微阵列分析技术获得DHPG组的基因表达谱,与对照组(n=3)比较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富集功能分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HPG组样本模型分别筛选出的上调基因206个,下调基因489个;其中差异表达达1.5倍的上调基因67个,下调基因86个;2.0倍以上的上调基因6个,0.5倍以下的下调基因25个。富集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涉及蛋白结合(19个)、分子功能、钙离子结合和核苷酸结合等多方面。结论 癫癎样放电及mGluR-Ⅰ激动剂的作用均涉及多种基因,是一复杂的调控过程。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第十四届国际帕金森病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十四届国际帕金森病 (PD)专题学术会议于 2 0 0 1年 7月 2 8日至 8月 1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市召开 ,会议由世界神经病学联盟的PD及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主办 ,芬兰PD协会承办 ,世界神经病学联盟的PD研究委员会主席Yahr教授等众多国际著名的PD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学术方面由Calne教授代Yahr作讲座 :在 2 0世纪期间的PD。大会上邀请专家发言的内容有以下专题 :PD的生物学 (PD的基本机制、PD的多巴胺受体 ) ;PD的内科和外科治疗 (各期PD残疾的内科治疗、神经保护、PD的精神症状、PD的外科治疗 ) ;PD的…  相似文献   
5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虽无法治愈,但可通过药物、手术及康复等手段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总体而言,治疗措施应采  相似文献   
5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toxic effects ofLDN-57444, a specific ubiquitin C-termiual hydrolase L1 (UCH-L1) inhibitor, on dopaminergic neuron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e viability of SK-N-SH cells exposed to 5, 10, 25, 50, 75 or 100 μmol/L LDN-57444 for 24 h was assessed using MTT assay, and the cell apoptosis was detected with Hoechst staining. Western blot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expressions of UCH-L1 protein, ubiquitin monomer and polyubiquitinated proteins,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 was evaluated with fluorometry. Results After exposure to UCH-LI inhibitor for 24 h, the cell process-like structures of SK-N-SH cells diminished, and the cell body shrank and became spherical. Exposure to LDN-57444 resulted in concentration-dependent reduction of the cell viability, and the reduction becam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llowing the exposure to 50 μmol/L LDN-57444,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xposure also resulted in obvious cell apoptosis as shown by nuclear fragmentation and presence of the apoptotie bodies. Western blot detected no obvious changes in UCH-L1 protein expression but identified reduced ubiquitin monomer and increased polyubiquitinate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cells. Fluorometry showed reduced activity of UPS in the exposed cells. Conclusion UCH-L1 inhibitor produces neurotoxicity to dopaminergie neurons and induces cell apoptosis possibly as the result of impaired UPS activity and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polyubiquitinated proteins following the exposure.  相似文献   
60.
美金刚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疗效与耐受性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美金刚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AD患者258例(MMSE检查5~18分),随机分入安慰剂组(PBO,n=130)或美金刚组(MEM,n=128),分别仅给予安慰剂或安慰剂及美金刚(10~20mg/d)治疗,共16周。主要疗效评估以坚持服用研究药物并在第16周接受严重障碍量表(SIB)评估的患者(完成16周研究集,CS16集)为对象,以SIB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变化为指标;次要疗效评估分别以CS16集和全分析集(FAS)为对象,以MMSE、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和AD合作研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CS-ADL19)为指标。安全性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不良事件。结果 共236例患者(MEM 117例;PBO 119例)进入疗效分析,尽管两组的SIB评分均较基线时有所提高,两组的主要和次要疗效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ost—hoc数据评估发现有两个因素造成疗效分析结果的偏倚,舍弃受这些因素影响的患者数据后再次进行分析:美金刚组(n=94)的16周末SIB(MEM:PBO=2.2:0.3,P=0.04)、MMSE(MEM:PBO=1.0:0.1,P=0.03)和ADL评分变化(MEM:PBO=0.1:-1.6,P=0.02)与安慰剂组(n=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美金刚的疗效优于安慰剂,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使日常生活能力维持稳定。美金刚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事件特征与安慰剂相似。结论 本研究为已有资料提供了更多支持,表明美金刚对中重度AD患者有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