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21.
双源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双源CT对冠脉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探讨DSCT对冠脉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 55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 (1)DSCT冠状动脉造影按病例计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7.7%、72.6%、93.5%、88.9%和92.7%;按病变血管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4.9%、95.8%、92.5%、97.1%、95.5%;按可评价节段计算,检测节段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88.2%、96.9%、90.5%、96.1%、94.7%.(2)DSCT造影与选择性冠脉造影比较对冠心病的诊断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诊断各支血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对冠心病的诊断准确度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方面,DSCTA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CAG.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报告起搏导管或心导管误入冠状静脉窦导致穿孔引起心脏压塞的早期临床征象及紧急处理。方法 8例心脏压塞患者的理学征象通过在心导管室床旁观察获取,行心包穿刺抽出心包积血,自身静脉同输等紧急处理。结果 心脏压塞均有早期征象,如窦性心率明显增快,打哈欠,冒冷汗,胸骨中、下段叩诊呈浊音,颈静脉怒张及腔静脉压升高,吸气时更明显。X线透视见心影迅即增大,搏动微弱,动脉压下降甚至休克。经心包穿刺并将心包积血自身回输后,患者转危为安。结论 胸骨中、下段叩诊呈浊音,在静脉压升高的基础上,吸气时反常更加升高是心脏压塞的两项有价值的体征,有助于心脏压塞的早期诊断。心包积血自身静脉回输是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胸腺新近输出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实验共分3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5例和健康对照(HCs)组24例。采用CD31作为胸腺新近输出的典型标志,用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31+Treg占Treg细胞的比例,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的数量。结果:ACS组外周血CD31+Treg/Treg比例明显低于SA组(P=0.003)和HCs组(P<0.001)。ACS组Treg细胞中TREC的数量亦明显低于SA组(P=0.001)和HCs组(P<0.001)。而SA组和HC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6和P=0.566)。患者CD31+Treg的比例与Treg细胞中TREC的数量呈正相关(r=0.493,P=0.014)。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胸腺新近输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少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EPCs。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4+CD25-T细胞。将EPCs分别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或CD4+CD25-T细胞共培养36h。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细胞计数法观察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和CD4+CD25-T细胞相比,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共培养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显著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显著促进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此作用可能是其抗AS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研究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80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90例(氨氯地平5 mg/d)和试验组90例(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1片/d),治疗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肱动脉内径及血浆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氨氯地平相比,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可延缓颈动脉IMT的进展[(-0.17±0.07)mm比(-0.11±0.05)mm,P<0.05],并提高患者NO水平[(35.0±6.5)μmol/L比(19.5±6.4)μmol/L,P<0.05]和肱动脉扩张能力(10.1%±3.1%比8.8%±3.2%,P<0.05),降低ET-1水平[(-31.8±6.5)ng/L比(-21.8±7.1)ng/L,P<0.05];但二者的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7.5/-16.5±7.5)mm Hg比(-26±9.0/-13.5±9.0)mm Hg,P>0.05]。结论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较氨氯地平血管保护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DCM)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DCM组(建立的DCM大鼠模型,n=15),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造模2周后开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体重显著降低(P<0.05),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1);8周时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23±0.19)mm比(3.65±0.26)mm]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07±0.43)mm比(6.21±0.25)mm]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82.71±2.18)%比(72.5±3.02)%]明显降低(P均<0.05)。HE染色可见心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Masson染色可见心肌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心肌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光密度值(4.18±0.54)比(1.53±0.12)],P均<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可加速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M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4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O及vWF,超声检测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治疗后常规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的血压、FBS、FINS及vWF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NO水平明显升高(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同时治疗后MS两组相比亦差异显著,瑞舒伐他汀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更强。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MS患者血浆vWF水平,并升高NO含量,更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识别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制作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对兔腹主动脉分别采用MRI扫描,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MR图像T_1WI、T_2WI、PDWI序列中易损斑块呈高信号,FSE-PDWZ脂肪抑制信号消失,SE T_1WI增强扫描可见斑块略有强化;稳定斑块的影像学表现为斑块厚度增大,以等信号居多,增强扫描后斑块强化明显;与病理切片结果符合率较高,与IVUS的结果相近。结论MRI可以检测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并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关系.方法:15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糖状态分为3组,A组为正常血糖组,B组为空腹血糖受损组,C组为糖尿病组.所有患者均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斑块分型.结果:①C组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但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多于A组、B组(均P<0.01); C组左主干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明显多于A、B组(P<0.05、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3组患者冠状动脉内共检出397个斑块,C组总斑块数目明显多于A组和B组(均P<0.01),软斑块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P<0.05、P<0.01).A组与B组总斑块数目和软斑块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B、C组最大斑块直径狭窄百分数(MPA)分别为(68.98±12.94)%、(69.36±13.07)%、(75.57±11.81)%.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伴发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更加严重,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