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PCL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PCL)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10具正常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分别在双束股骨附丽部上选前、后、中、近、远十个测试点,用细软钢丝将各点与胫骨附丽部中点相连,用百分表测量膝关节 0°~ 120°活动范围内各钢丝关节内长度的变化。结果 比较各点的钢丝在关节内长度变化发现,其中前外侧束的近点、后点和后内侧束的近点这3点长度的最大值均不超过2mm。且对前外侧束的近点、后点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中,前外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部上缘的中点(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后内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部上缘(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建立股骨骨隧道。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23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48(25.0±4.7)岁;左膝10例,右膝13例。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价。术后12个月通过MRI检查外侧半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17.0±4.3)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时1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4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8.52±6.48,较术前46.12±7.35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0.8±0.7,较术前4.3±1.6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33~62(43.16±8.12)岁;保守治疗时间为7~41(15.47±7.08)个月。19例均采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VAS评分、Mayo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6(17.16±5.25)个月。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和神经损伤发生。术后6个月无综合握力减弱。VAS评分由术前的4.42±1.17降至至术后3个月的0.53±0.61;Mayo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63±7.88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93.42±5.28;根据Mayo功能评分,优17例,良2例。结论: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采用关节外操作处理关节外主要病变,解剖层次易于理解,视野良好,清理彻底,疗效确切,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55.
胫骨平台骨折是负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临床上常见,Hohl统计占所有骨折1%,占老年骨折8%[1].治疗不当会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定、功能障碍等.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对19例胫骨平台骨折实施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6.
赵章伟  周凯  李琪  蔡春元 《中国骨伤》2020,33(3):234-237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前后根部附着区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根部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30个国人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其中男16例,女14例;死亡年龄35~68(55.6±7.8)岁。对半月板根部附着区结构进行解剖,测量内外侧半月板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与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后交叉韧带前缘、内侧胫骨平台软骨后方外侧缘及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后方内侧缘等标志点的位置关系和各个附着区的面积。结果:内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后方(11.73±3.10) mm、外侧(2.77±0.86) mm,后交叉韧带前缘前(2.76±0.76) mm,内侧平台软骨外侧缘外(3.92±0.22) mm,附着区面积(31.29±5.18) mm~2。内侧半月板前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前方(25.40±5.27) mm、外侧(3.01±0.86) mm,附着区面积(46.18±11.60) mm~2。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后方(4.51±1.35)mm、内侧(1.85±0.34) mm,后交叉韧带前缘前(6.91±1.11) mm,外侧平台软骨内侧缘内(3.16±0.96) mm,附着区面积(44.10±6.23) mm~2。外侧半月板前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前方(12.97±2.92) mm、外侧(1.31±0.22) mm,附着区面积(60.84±14.98) mm~2。结论 :该试验定量描述内外侧半月板前后根部附着区的面积以及其中心点与相应标志点的位置关系,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根部损伤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怀疑为PJI的15例患者的关节液,进行细菌培养和NGS检测。NGS检测经DNA提取、文库构建及测序,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来寻找病原菌,并与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例患者的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10例,阴性5例。NGS检测15例患者关节液中均发现细菌,10例患者细菌菌属与细菌培养结果一致,其中9例的优势菌群(丰度最高)与细菌培养结果一致。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的10例标本中,NGS检测细菌属种类(15种)多于细菌培养检出的细菌属种类(1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细菌培养阴性的5例标本NGS均检出细菌。结论NGS检测是一种PJI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能检出常规细菌培养以外的细菌,特别对于细菌培养阴性的标本更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8.
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关节镜下证实为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7~69(42.5±8.3)岁;右侧27例,左侧16例。由2名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证实的43例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的MRI表现,计算MRI对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计算膝关节韧带损伤及半月板脱位等伴随情况。结果:143例中,关节镜手术证实43例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包括内侧撕裂24例,外侧撕裂19例。医师A诊断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67%、86.6%、83.9%,伴内侧半月板突出19例,伴前交叉韧带撕裂2例;外侧半月板后跟部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3.7%、79.9%、79%,伴外侧半月板突出4例,伴前交叉韧带撕裂16例。医师B诊断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5%、87.4%、87.4%,伴内侧半月板突出19例,伴前交叉韧带撕裂2例;外侧半月板后跟部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9%、82.3%、82.5%,伴外侧半月板突出4例,伴前交叉韧带撕裂16例。2名医师采用MRI诊断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一致性均好,Kappa值分别为0.81和0.67。结论 :膝关节MRI诊断内外侧半月板后跟部撕裂及其伴随征象具有较大价值,为临床医生术前诊断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髋臼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 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