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72.
蔡倩  徐峥  刘蕾 《中国药学杂志》2015,50(5):449-453
 目的 系统评价马来酸茚达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截至2013年12月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茚达特罗与安慰剂、沙美特罗、噻托溴铵、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随机对照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筛选,采用Rev Man 5.1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8 5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茚达特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药后24 h谷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的改善显著高于安慰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和噻托溴铵;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鼻咽炎、咳嗽和头痛。结论 茚达特罗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其他支气管舒张剂。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诊断学特征与治疗特点。 方法收集2019年1至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例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6/6),其次是呼吸困难及血痰(4/6)。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例,CD4淋巴细胞计数降低2例,6例C反应蛋白水平均升高,脑利钠肽前体、D-二聚体水平升高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3例,血肌酐水平升高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抽吸痰培养结果显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鲍曼不动杆菌、产吲哚金黄杆菌和粘质沙雷菌各1例。6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异常,均是双侧浸润影伴毛玻璃样改变,伴条索状、网状等间质性阴影,以中下叶及肺外带为主。给予抗感染、免疫调节剂及激素、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肺灌洗等治疗。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2例双下肺背段残留少部分网格状增殖纤维病灶。 结论早期识别、及时有效抗病毒治疗、减少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是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6.
护理记录是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疗或护理过程中的诊疗记录,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明确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护理记录。因此,护理记录书写的如何不仅反映了护理质量的好坏,也为医疗、护理纠纷的“举证责任倒置”提供有力的证据。这也就要求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患者的情况,并应提升到一个法律的高度来认识。作为一个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77.
糖尿病肾病在现代中医称之为“消渴肾病”,因其多继发于消渴,存在阴虚燥热,津液耗伤的病机基础,为清热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糖尿病肾病因其燥热、津伤等病机基础,会兼夹产生不同程度风邪,并往往并发症较多。王暴魁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性本虚标实,消渴热盛,热盛生风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治疗以清热祛风为大法,自拟消渴肾方治疗,临床证实疗效显著,丰富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并可疑脑隐球菌瘤的诊治方案、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例曾误诊的肺隐球菌病并可疑脑隐球菌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发现肺肿物入院,胸部CT检查提示多发结节,曾诊断为肺结核和肺恶性肿瘤等,最终行经皮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及痰培养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结合头颅MR不除外合并脑隐球菌瘤可能。给予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隐球菌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病原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肺隐球菌病及脑隐球菌瘤患者,除了经典抗真菌方案,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图探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24例单侧NLBP患者(NLBP组)随机分为动态组(n=12)和静态组(n=12);另选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NLBP组均采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训练,动态组选择仰卧位骨盆上移训练,静态组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保持训练,共训练10 d。治疗前后测量痛侧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照组测单侧多裂肌AEMG。结果治疗前,静息位及骨盆上移时NLBP组AEMG明显高于对照组(t>3.209, P<0.01),中立保持位NLBP组AEMG低于对照组(t=-2.364, P<0.05)。治疗后NLBP组各体位AEMG均改善(t>2.982, P<0.01),静息位和中立保持位AEM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F<2.921, P>0.05),骨盆上移AEMG动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静态组(P<0.001)。治疗后,静态组和动态组VAS均显著降低(t>10.416, P<0.001),静态组显著低于动态组(t=-4.389, P<0.001)。结论 NLBP患者疼痛肌肉出现特异性表面肌电改变;多点多轴悬吊训练通过改善腰部核心肌群产生治疗作用,且静态保持训练比动态上抬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图探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24例单侧NLBP患者(NLBP组)随机分为动态组(n=12)和静态组(n=12);另选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NLBP组均采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训练,动态组选择仰卧位骨盆上移训练,静态组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保持训练,共训练10 d。治疗前后测量痛侧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照组测单侧多裂肌AEMG。结果治疗前,静息位及骨盆上移时NLBP组AEMG明显高于对照组(t3.209, P0.01),中立保持位NLBP组AEMG低于对照组(t=-2.364, P0.05)。治疗后NLBP组各体位AEMG均改善(t2.982, P0.01),静息位和中立保持位AEM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F2.921, P0.05),骨盆上移AEMG动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静态组(P0.001)。治疗后,静态组和动态组VAS均显著降低(t10.416, P0.001),静态组显著低于动态组(t=-4.389, P0.001)。结论 NLBP患者疼痛肌肉出现特异性表面肌电改变;多点多轴悬吊训练通过改善腰部核心肌群产生治疗作用,且静态保持训练比动态上抬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