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62例,以5-ALA水溶液湿敷患处,3 h后以635 nm半导体激光照射,能量密度261 J/cm2,照射时间20 min,每周治疗1次。治疗后6个月判断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62例患者治愈率为87.1%。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可忍受的刺痛,1例患者肛门口处出现浅表瘢痕。结论 ALA-PDT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2.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多伴有系统性代谢性疾病。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参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目前的研究证实一些脂肪因子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并且为将来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3.
周海林  胡白  蒋法兴  廖理超  姚秀华 《安徽医药》2012,16(11):1615-1617
目的了解安徽省慢性荨麻疹患者的食人性与吸人性过敏原情况,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10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吸入性过敏原和食人性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检测。结果10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48.78%(518例),吸入组过敏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食人组,其中粉螨、尘螨(34.56%)、屋尘(10.73%)为主要过敏原。结论安徽省慢性荨麻疹患者吸人性过敏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以尘螨、粉螨和屋尘多见,找出致病因素对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比较2%夫西地酸乳膏和2%莫匹罗星乳膏治疗儿童面部脓疱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2%夫西地酸乳膏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脓疱疮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外用2%夫西地酸乳膏,另一组外用2%莫匹罗星乳膏,方法均为将药物直接涂抹在皮损表面,每天2次。分别在治疗第4天和第7天进行随访进行疗效判定,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共有116名患儿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皮肤个数、皮损面积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天随访,夫西地酸组的有效率为86.67%,莫匹罗星组为82.14%,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治疗第7天随访,夫西地酸组的有效率为96.67%,莫匹罗星组为92.85%,2组疗效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09)。随访后统计,所有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无患儿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仅少数有轻微的局部不适。 结论 2%夫西地酸乳膏单纯外用治疗儿童面部脓疱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治疗儿童面部脓疱疮优先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的7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重症药疹中66例(90.41%)可确定致敏药物,其中抗癫痫药24例(32.88%)、抗痛风药18例(24.66%)、抗菌药12例(16.44%)和解热镇痛药7例(9.59%),占所有致敏药物的83.57%;单一致敏药物中,卡马西平(12.33%)和别嘌醇(24.66%)导致的重症药疹最为多见;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9例(39.73%);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的总有效率为93.15%。结论: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抗癫痫药、抗痛风药、抗菌药和解热镇痛药,重症多形红斑型最常见,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6.
背景:肝脏来源的胞外膜粒可介导细胞间通讯、调控肝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肝病诊断、肝癌防治、肝脏再生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的研究应用中均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对膜粒的发生和类型归属缺乏认识,制约了该领域的进展.隧道纳米管是介导细胞间通讯的另一新发现的结构,是否存在于肘细胞间尚无报道.目的:通过对比人正常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特点,寻找两种细胞的差异,揭示胞外膜粒的生物发生过程,判断其类型归属,明确隧道纳米管是否存在.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处于增殖周期中的贴壁培养胎肝L02和肝癌BEL-7402细胞样品,分析其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结果与结论:首次显示人胎肝L02和肝癌BEL-7402细胞表面均具有大量微绒毛样突起,其特征与静止期细胞的典型微绒毛有显著差异.L02细胞上微绒毛样突起的平均长度和密度均超过BEL-7402细胞,可作为区分两种细胞的指标.两种细胞上的微绒毛样突起均既可产生纳米膜粒,又可转化为隧道纳米管.纳米膜粒的产生方式有出芽和串珠样缢缩两种类型.总之,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可作为鉴定肝脏来源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特征和胞外膜粒来源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7.
无痛酚液与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睑黄疣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睑黄疣是扁平黄瘤的一种常见类型,1993~1998年间,我们分别采用无痛酚液脱剥术及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术,对该病进行了治疗,并对疗效作了比较.现将有随访结果的64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8.
胡白 《安徽医学》1993,14(4):45-45
<正> 面部磨削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面部美容疗法。我科自1987年开展,用于治疗面部疤痕性、色素性及遗传性皮肤病50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50例病人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均为成年人。皮损都位于面部,疤痕性损害42例,汗孔角化症等少见皮肤病8例。方法:术前常规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检查。手术前一天嘱男病人理发刮睑,女病人清洗头发。若全面部磨削或损害部位在眉部,尚需有要刮去眉毛及发际处毛发。  相似文献   
29.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患者男,27岁.头皮、颈部、躯干部丘疹及结节半年,伴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可见伸入运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淋巴窦明显扩张,窦内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及伸人运动.免疫组化染色示S-100蛋白及CD68阳性,CD1a阴性.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相似文献   
30.
<正>目的:探讨丹参、三七及其主要成分(丹参素、丹酚总酸、丹酚酸A、丹酚酸B,三七总皂苷、三七皂苷Rb1、Rg1、R1)以及两对照药(阿司匹林和SOD)对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