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合用依达拉奉与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并与单用时比较。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尼莫地平组及依达拉奉与尼莫地平合用组5组。3个用药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即刻分别静脉滴注依达拉奉0.5 mg·kg~(-1)(溶解于氯化钠注射液中30 min滴完)、腹腔内注射尼莫地平1 mg·kg~(-1)及合用2药(剂量及用药途径同上);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不给药。在再灌注后12 h,再给药一次,剂量及给药途径同上。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及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及 NO含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依达拉奉组、尼莫地平组及合用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0.05);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用药组(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尼莫地平及2种药物合用均可通过降,氐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O含量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而2种药物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2.
患者男,51岁,因"反复胸前区疼痛2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5/7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75次/min。神志清楚,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5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入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T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非调脂作用机制.方法分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氟伐他汀干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MMP-9mRNA表达,酶原电泳法测定其活性.结果随着氟伐他汀浓度增加,单核细胞表达MMP-9mRNA水平逐渐降低,氟伐他汀浓度为0.1,1.0μmol/L时MMP-9mRNA光密度从90.0±10.5分别降至78.6±13.9(P<0.05),65.1±10.4(P<0.01),培养其中的MMP-9酶活性光密度从480.7±32.7降至330.6±31.6(P<0.05),202.8±29.8(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氟伐他汀在体外可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表达MMP-9,并降低其酶活性.  相似文献   
34.
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16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的发生率及再住院、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 6个月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9%和85.3%(P<0.01);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0.3%和52.9%(P<0.01);12,18个月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7.6%和100.0%,78.6%和100.0%,(P<0.05);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35.2%和62.5%,37.5%和63.6%,(P<0.05);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分级比药物组好(P<0.05);但两种治疗方法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再住院率、使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5.
背景:研究表明普通镍钛合金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镍钛合金表面钝化膜可被破坏,在复杂的机体内环境中其内部镍离子释放使血镍增高,导致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恶化。 目的:评价新型生物陶瓷膜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10例,其中房间隔缺损46 例,室间隔缺损32例,动脉导管未闭32 例。按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区组随机分组,两组病例各占一半,实验组置入陶瓷膜封堵器CeraTM,对照组置入普通镍钛合金封堵器HeartRTM,术后 24 h,1,3,6,12个月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心功能改变,包括临床体格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胸片结果。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1 例房间隔缺损置入后20 h封堵器脱落,实验组1 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失败,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两种不同封堵器患者在血流动力学资料改善,术中导管操作数据,残余分流率,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心脏超容量负荷,改善肺血增多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生物陶瓷膜先心病封堵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普通镍钛合金封堵器无差异。  相似文献   
36.
高血压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及分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内皮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浓度在轻、中度高血压病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与21名正常对照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浆ET-1、vWF、PAI水平。结果:高血压病组反应性充血性肱动脉舒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二组间PAI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并有血浆ET-1、vWF水平升高,将高分辨率B超技术检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ET-1、vWF、API水平结合起来分析可能有利于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37.
辅助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辅助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 5例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辅助检查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 5例病人 ,阳性 94例 ;诊断作用大小依次为心电图 (P =0 .0 0 0 1)、年龄 (P =0 .0 0 3)和性别 (P =0 .0 39)。在男性 ,以年龄 (P =0 .0 0 0 1)、收缩压 (P =0 .0 37)和血肌酐 (P =0 .0 0 5 )诊断意义较大 ;女性以年龄 (P =0 .0 0 1)、ECG (P =0 .0 11)和血尿酸 (P =0 .0 31)诊断意义较大 ;在确诊的冠心病病人中 ,男女相比抽烟 (P =0 .0 0 2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P =0 .0 0 2 )和右室增大 (P =0 .0 2 3)更支持冠心病的诊断 ;单纯ECG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为 81.97% ,敏感性为 6 1.70 %。结论 性别不同 ,辅助检查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Fas的改变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并通过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观察其对Fas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24例(老年PCI组),再根据6个月后回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分为再狭窄组(9例)和非再狭窄组(15例);选择同期行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的非老年患者28例(非老年PCI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另选择同期行PCI治疗18例老年患者作短期阿托伐他汀干预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sFas水平。结果老年和老年PCI组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3±24)和(134±28)比(57±12)ng/L,P<0.01;两组在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浆sFas水平明显增高,且以老年组尤为明显(869±236)比(478±156)ng/L,P<0.01;再狭窄组的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1180±216)比(614±189)ng/L,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PCI术后6h血浆sFas水平急剧增高,但干预组术后3和7d血浆sFas与对照组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sFas水平明显增高,并在行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后进一步增高,且以老年人显著;再狭窄患者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非再狭窄患者,阿托伐他汀干预可显著降低血浆sFas水平,提示对接受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更应强调调脂、抗炎及稳定斑块的治疗。  相似文献   
39.
衰老小鼠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的研究表明 ,端粒酶激活是细胞永生化和增殖的必要条件 ,人类衰老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目前 ,国内外有大量文献报道端粒酶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85 %以上的人类肿瘤细胞表达了端粒酶活性 ,而有关衰老时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国内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动物实验 ,探讨衰老小鼠不同组织端粒酶的变化 ,并对不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1 材料与方法纯系 C5 7/ BL / 6 J小鼠 16只 ,体重 2 3± 2 g,雌雄各半。按完全随机原则分对照组及实验性衰老组 ,每组 8只。参照龚氏…  相似文献   
40.
依达拉奉(3-methyl-1-phenyl-pyrazolin-5-one)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与脱水降颅压药物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是否优于单药目前国内未见报道。我们于2005年3月至2005年4月通过分析依达拉奉、甘露醇及两药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老年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