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4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411篇
耳鼻咽喉   54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92篇
基础医学   485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1898篇
内科学   892篇
皮肤病学   90篇
神经病学   300篇
特种医学   599篇
外科学   804篇
综合类   3190篇
预防医学   1410篇
眼科学   87篇
药学   1329篇
  11篇
中国医学   1376篇
肿瘤学   33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567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664篇
  2010年   649篇
  2009年   612篇
  2008年   524篇
  2007年   629篇
  2006年   579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485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64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0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输液管调节器的位置对头皮针静脉回血的影响。方法 :根据输液管调节器位置的高低 ,随机将1 5 7例 1 2 0 0例次静脉输液患者分为以下几组 :A组 :输液管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 5cm ;B组 :输液管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 1 5cm ;C组 :输液管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 2 5cm ;D组 :输液管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 3 5cm ;E组 :输液管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 45cm ;F组 :输液管调节器距输液管乳头 5 5cm。结果 :A、B、C、D、E、F组头皮针静脉即刻回血率分别为3 2 .5 %、49.0 %、85 .5 %、91 .0 %、93 .5 %、92 .0 % ,C、D、E、F组明显高于A、B组 (P均 <0 .0 0 1 )。结论 :输液管调节器的位置对头皮针静脉回血有影响 ,从头皮针静脉即刻回血率与操作的方便性双重考虑 ,认为输液管调节器应放置于距输液管乳头约 2 5~ 3 5cm的位置最佳  相似文献   
992.
正患者女,8岁,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5 d"于2017年7月24日入院。入院前5 d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一枣样大小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无压痛、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心悸、乏力等症状,于当地医院行甲状腺超声示双侧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一般  相似文献   
993.
Alzheimer病的脑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Alzheimer病(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刺激回波采样方式对9例AD患者和12例健康老年对照的跨枕叶皮质区^1H-MRS进行了分析,研究了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及其与Cr的比值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AD患者NAA以及NAA/Cr和NAA/(Cr Cho)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D组内简短智力状态检查评分与各代谢物浓度及其与Cr比值均无相关性。结论 AD患者跨枕叶皮质区^1H-MRS的改变主要为NAA以及NAA/Cr和NAA/(Cr Cho)的下降,对AD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正胫腓骨远端畸形往往存在于多个平面并伴有软组织及神经挛缩畸形,采用常规的截骨矫形术治疗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1]。笔者于2015-08采用3D打印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截骨联合泰勒三维空间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腓骨远端畸形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19岁,左下肢踝部畸形19年,为出生时产伤所致。入院摄DR片显示左侧腓骨远端骨不连,左侧胫骨下端外翻畸形,内外侧间隙不对称,外观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利用单边检测原理。对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g)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降低假阴性结果判定的风险。办法:按照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范,对应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速显HBsAg诊断试剂盒,ELISA法检测人体HBsAg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通过对影响检测结果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量化,求出被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给出各不确定度分量对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相对贡献,评价了出现假阴性判定结果的风险大小,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996.
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儿和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和正常新生儿(P〈0.05);脑瘫患儿血清TNF-α水平高于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P〈0.05),IL-6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的免疫炎性因子可能是脑瘫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半导体激光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志刚 《中国康复》2003,18(3):181-181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局部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RAU)的短期疗效。方法 :5 9例轻型RAU患者 (激光组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半导体激光对溃疡局部照射 5min ,每天 1次 ,并与常规组 6 2例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溃疡愈合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 ,RAU组患者溃疡愈合和疼痛缓解显著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半导体激光局部治疗RAU疗效显著 ,方便 ,无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支具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使用支具前及配戴掌桡侧带柄支具使腕中立位,掌指关节屈45°位固定2和6周后,用Levine问卷量表及电诊断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支具使用前及使用2周后平均症状分数3.3→2.4;平均功能分数3.1→2.6,症状及功能明显缓解(P<0.01);正中神经感觉纤维潜伏时3.87→2.51 ms,有极大改善,运动潜伏时5.93→5.47, 变化不明显;支具持续作用6周后与2周时比较,上述数据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中立位支具连续制动2周即能显著缓解腕管综合征的症状.  相似文献   
999.
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因胎龄过小离开母体,各系统功能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不适应,生活能力低下,其死亡率高,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缺氧,颅内出血,肺透明膜变,肺出血,皮肤硬肿症,各种感染及低血糖等,故作好患儿的喂养,保温,控制呼吸暂停,预防感染是关键,同时还要求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模拟大鼠眼斜视手术脑组织中c-fos的变化。分析c-fos在脑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州医院实验室完成。48只3月龄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手术组(n=40)。手术组进行右眼模拟眼斜视手术。随机两条动眼肌缩短术。并于术后2h,12h,1d,2d,5d5个时间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外侧膝状体、嘴侧丘、视区c-fos的变化。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核呈棕黄色,胞浆和核仁均不染色。每只大鼠随机取脑组织切片10张,计数脑组织不同位置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总和。 结果:纳入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在损伤眼同侧的外侧膝状体腹侧核、内侧核团和中间核可见c-fos阳性细胞,损伤后2h开始出现(20.58&;#177;9.36)个/切片,1d达到高峰(92.36&;#177;7.45)个/切片,2d减少(28.19&;#177;3.62)个/切片。5d仍有少量c-fos阳性细胞(12.88&;#177;3.41)个/切片。与对照组(8.04&;#177;3.06)个/切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②在损伤眼同侧的嘴侧丘、视区可见c-fos阳性细胞。损伤后2h开始出现(17.28&;#177;5.42)和(18.39&;#177;4.28)个/切片。1d达到高峰为(83.22&;#177;6.75)和(86.17&;#177;3.39)个/切片,2d减少为(25.18&;#177;4.33)和(29.52&;#177;3.27)个/切片,与对照组(9.35&;#177;2.98)及(13.72&;#177;3.51)个/切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5d仍有少量c-fos阳性细胞为(11.47&;#177;2.19)和(14122&;#177;3.54)个/切片,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c-fos在脑外侧膝状体、嘴侧丘、视皮质参与损伤作用。脑外侧膝状体c-fos的变化在中枢调节作用中有中介作用,c-fos可能参与引起脑组织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