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恶性血液病经化疗后 ,致使血细胞减少 ,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易并发严重的感染。为使化疗能正常进行 ,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 ,笔者将参麦注射液用于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抑制期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5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张之南主编 ,第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171— 183 )。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 0例 ,其中急性非淋巴白血病 14例 ,急性淋巴白血病 6例 ,淋巴瘤 7例 ,多发性骨髓瘤 3例 ;男 16例 ,女 14例 ;…  相似文献   
52.
我院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1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P170蛋白表达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化学APAA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P170表达。结果6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的P170阳性表达率为23.3%,在AML各亚型中,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P170阳性表达率最低,可评价化疗效果者48例,P170阴性组总组解率为82.9%,P170阳性组总缓解率为30.8%,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170阳性表达与AL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比较TCF3-PBX1阳性和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表达的差异,并寻找在特定类型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GSEl1877数据集,利用R编程语言,应用贝叶斯检验和倍比法(fold change)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校正P<0.05,并且log2 (fold change)>2).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学过程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207个数据集,其中TCF3-PBX1阳性组23个,阴性组184个,最终汇总获取2 89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其中27个符合条件的差异基因被选出,这些基因的功能大致分为细胞骨架结构、细胞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等.功能富集分析显示BANK1、GAB1、ZAP70等8个基因在TCF3-PBX1阳性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能有效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并获取生物内在信息,TCF3-PBX1阳性白血病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基因表达改变所致,为确定其早期诊断标志与新治疗靶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5.
周平  石庆之  华建媛  贺文凤 《江西医药》2009,44(10):958-961,1017
目的研究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SPA)致敏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在裸鼠体内、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效应,为白血病DC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C,经形态、表型及功能综合鉴定。用纳米粒包裹白血病细胞SPA并致敏DC,在体外诱导出特异性CTL,用MTT法测定其活性。另分别将HL-60细胞与淋巴细胞(LC)或与CTL同时注入裸鼠体内,通过肿瘤体积、成瘤时间、肿瘤抑制率等对比各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结果(1)培养的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并高表达CD1a、CD83。(2)MTT法测定各组CTL活性,发现A1组较A2组和A3组、B1组较B2组和B3组有明显差异(均P〈0.05)。A3组及B3组CTL活性最高,A2组及B2组活性次之。(3)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组与2组、3组的肿瘤体积及成瘤天数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与3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0.70±13.74)%和(52.29±13.68)%。结论在体外实验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DC,均能可介导较强的CTL作用,且纳米粒包裹SPA组的CTL活性更高。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的DC在裸鼠体内同样可诱导出较强的CTL作用,表现为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成瘤天数也明显晚于对照组,但纳米粒包裹SPA致敏DC组在体内试验中未显示出更强的抑瘤活性。通过DC介导特异性的CTL可有效的抑制白血病细胞,是一种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于2005-06/2007-09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拟建立一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所用无血清培养基血清替代物是将纯化人转铁蛋白直接溶于DMEM培养基中,再将去毒后的BSA、超声波粉碎后的胆固醇、胰岛素及过氧化氢酶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中稀释至所需浓度。体外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加入含氢化可的松、纤维连接蛋白的无血清培养基,7 d后消化传代。取传至2,5,8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时以含β-巯基乙醇、丁化羟基苯甲醚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在无血清条件下能培养扩增出大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融合后可继续传代扩增;不表达CD34、CD13和CD45,强表达CD166、CD29、CD105,较强表达CD54,80%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能形成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提示在自行研制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可成功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7.
患者,男,56岁.2009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并肿胀,于当地医院行彩超检查示左下肢腘静脉及股静脉血栓形成,当时血常规不详,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左下肢疼痛及肿胀明显缓解.1周前患者出现明显的胸痛、咳嗽、气促、头昏等症状前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与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较差,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静脉怒张,肺部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心率114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58.
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检测了106例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结果显示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均较健康正常人明显增高,腺苷脱氨酶活性与体内瘤细胞负荷有一定关系,并随病情的缓解而下降。提示动态测定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9.
60.
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了众多生长发育和疾病的相关过程,是影响许多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的关键因素。文章详细阐述了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生物学作用,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