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风寒湿阻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浆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热补针法组和西药组各34例。西药组予依托考昔片、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餐后服。热补针法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行热补针法,每日1次,连续5 d,疗程间休息2 d。2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检测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热补针法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1.2%(31/34)、88.3%(30/34),西药组分别为76.5%(22/34)、70.6%(24/34),热补针法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血浆GSH-Px、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比较,热补针法组VAS评分低于西药组,GSH-Px、SOD、MDA水平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风寒湿阻证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机体抗氧化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火龙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祛寒逐风合剂(附子、细辛、花椒、白术、泽泻、川芎、制鳖甲、制龟甲)治疗,50 mL/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火龙灸治疗(火龙液组方:防风30 g、桂枝30 g、威灵仙30 g、海风藤30 g、豨莶草30 g、川乌30 g、草乌30 g、川芎30 g、寻骨风30 g、淫羊藿30 g、木鳖子2 g),1次/d,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龙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3.
田亮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2):193-194
目的研究分析我院制剂室在新形势下的战略发展前景。方法利用SWOT分析法在我院制剂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现在所处的优势与弱势,面对外部机遇与威胁探索一套适合制剂室发展的生存之路。结论我院制剂室在新形势下,应积极面对挑战;挖掘自身优势,把握市场动向努力研发中药制剂品种,谨慎投资扩建;引进资金开展建立输液配置中心。以保障供应型向服务研发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合新环境下的制剂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维生素K1的使用方法。方法回顾郑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儿病例资料,分析患儿的中毒年龄、中毒原因、中毒后临床表现、体征、诊断依据及治疗过程和预后。结果 22例患儿最小2岁,最大13岁;男15例,女7例;其中17例有明确的或者高度可疑的灭鼠药误食或接触病史,另5例否认任何毒物接触病史。所有患儿均起病隐匿,多以皮肤瘀斑、鼻衄、血尿为主要表现;无发热,无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除部分患儿贫血外,无白细胞及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是其共同特点,维生素K1治疗有效,但过早停药易反复。所有患者疗程均在2个月以上,3例患儿需多次住院,1例治疗长达1年2个月。经积极救治的22例患儿均得到痊愈,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灭鼠药的管理及对小儿的监护是避免中毒、及早识别的关键,中毒后维生素K1可脉冲式较长时间维持治疗以预防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05.
戴友  田亮 《吉林医学》2008,29(21):1938-1939
目的:探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99~2003年5年间127例应用加压钢板固定的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19例固定失败,采用其他方法固定后骨折达到骨性愈合。结果:加压钢板固定股骨干骨折治疗失败多发生在术后恢复期,引起固定失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材料的选择不当,固定技术的应用有问题,以及术后功能锻炼失控和过早负重等原因。结论:做为基层医院的骨科医生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做好手术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术后的康复指导工作,把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6.
认知负荷任务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干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负荷任务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8例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健康对照受试者参与本研究。要求受试者完成以下2种条件下的步行:一是以自己感觉最舒适的速度自由步行2min;二是步行的同时执行一个计算任务。采用三维运动分析仪记录2种条件下的步态参数。此外,要求两组受试者在安静坐位条件下完成2min的计算任务,记录2种条件下的计算完成数和错误率。结果:自由步行条件下,帕金森病组的步幅、步长和步速低于对照组。计算负荷条件下,帕金森病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摆动相和单支撑相均显著减低,双支撑相和总支撑相时间显著延长。在加载计算任务后,帕金森病组的步速和步幅变异较其自由步行时显著增加,且步幅变异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帕金森病组安静坐位时计算完成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步行的同时加载计算任务后其计算完成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老年人的步态对认知调控的依赖程度不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明显受认知负荷的干扰,并存在认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7.
类肝素酶、VEGF-C、D2-40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以淋巴道转移为主,淋巴管生成在淋巴道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生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VEGF-C和D2-40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7例(其中淋巴结转移者32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患者中HPSE、VEGF-C与D2-40的表达水平,以D2-40标记淋巴管,在显微镜下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并对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各类甲状腺癌患者中HPSE、VEGF-C与D2-40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以PTC表达最高(P〈0.05);HPSE、VEGF-C与D2-40在不同类型甲状腺癌里面的表达情况分别为:PTC(54.9%、68.6%、12.8±5.7),FTC(37.5%、50%、8.6±1.7),MTC(20%、20%、4.9±0.8)。HPSE、VEGF-C与D2-40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值分别为0.014和0.048),且三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6,P〈0.001)。结论:HPSE、VEGF-C与D2-40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HPSE和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8.
淋巴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管生成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较多且可以肯定的是VEGF家族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可以诱导VEGF—C的产生进而促发淋巴管生成,进一步深化了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一些特异性强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相继发现,如:VEGFR-3、LYVE-1、Pwxl、D2—40等,也为研究淋巴管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的分子发生机制,阐明淋巴管生成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将为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比较郑氏特技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66例轻度青少年近视(屈光度–3.00D)患者随机分观察组(郑氏特技针法组)与对照组(平补平泻组),每组83例(166只患眼)。两组均穴取太阳、风池、攒竹、合谷、光明,观察组太阳穴操作"二龙戏珠"针法,风池穴操作"过眼热"针法,攒竹穴操作"喜鹊登梅"针法,合谷、光明穴行平补平泻针法;对照组取穴均行平补平泻针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不能改变眼轴长度(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3%(130/166),优于对照组的57.8%(96/166,P0.05)。结论:郑氏特技针法能有效提高近视眼视力、纠正屈光不正、延缓近视发展,疗效优于平补平泻针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二联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特色二联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主要包括口服抗骨增生胶囊每次5粒,早中晚各1次/d;口服维生素C片,2片/次,早中晚各1次/d;注射玻璃酸钠在膝关节每次2 m L,1次/周。观察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药溻渍和艾灸,溻渍一般控制在30 min左右,1次/d;艾灸选取内外膝眼、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1次3壮,一般控制在30 min左右。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 d,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骨性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统计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1次。结果:治疗4周及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僵硬、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有效率为88.8%,对照组有效率为69.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二联疗法可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有效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