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老年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时间痰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情况。方法:对气管切开半年内59例患者痰培养的15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气管切开半年-1年16例患者痰培养的5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及气管切开1年以上13例患者痰培养5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时间痰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气管切开不同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均大于50%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氨曲南、羧苄青霉素、头孢唑啉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唑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吩、环丙沙星、磺苯咪唑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替门汀、头孢哌酮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低于50%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结论:老年气管切开不同时间痰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变化不大;气管切开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较严重;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头孢他啶等。  相似文献   
32.
奔豚证,又称为贲豚、奔豚气,因患者自感心慌、胸闷,气上冲胸,甚则欲死,犹如豚之奔跑而得名。本病首见于《灵枢》,认为其与“肾经”有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专设奔豚气病篇,指出精神因素,如惊、恐是其诱因。现代医学虽无奔豚证的病名,但据其证候表现与神经官能症颇为相似。龙惠珍主任认为,奔豚证虽多与肾经有关,但临证所见患者则多以脾胃虚弱证侯突出,指出本病多由于后天之本虚弱,气血亏虚,阳气内伐,血不养神,导致气机失调,心神不宁,遇事善惊。故治宜健运脾胃,安神定志之法,方选四君子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致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临床分离引起医院感染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0株,经VITEK-Ⅱ微生物鉴定系统重新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监测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1病例对照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该菌感染的危险因子。结果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氨曲南、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6.7%、76.7%、73.3%、60.0%;独立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OR=7.629)和住院时间〉60 d(OR=4.466)。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60 d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戒烟10年以上的健康老年人肺功能10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健康老年人戒烟10 年后肺功能的10 年变化。方法 51 名戒烟10 年以上的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并挑选条件相同的从不吸烟健康老年人12 名作为随访对照,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戒烟10 年后健康老年人在随访的10 年中肺功能与从不吸烟健康老年人肺功能相比,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 、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 年下降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呼气峰流速(PEF)年下降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残气量(RV)、残气量/肺总量(RV/TLC)的年增加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 、最大通气量(MVV) 、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 也有一定的改变,但变化值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随访研究发现即使戒烟后曾吸烟对肺功能仍然存在一定影响,可能与研究对象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所形成某些不可逆病理变化有关,并建议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家兔骨延长术中固定刚度对骨痂生长和骨愈合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骨延长术选择最佳固定刚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骨延长动物模型截骨愈合的过程中,对模型动物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通过改变克氏针的直径(1.0 mm和1.5 mm),获得不同的固定刚度。截骨愈合后获取骨痂的HE染色片、X线平片、患肢与健肢负重力比值等,用自主开发的软件计算患足的侧位X线片上最弱截面与最强截面的惯性矩比值,计算正位X线片的骨痂总面积,分析这些参数与所采取的固定刚度的关系,描述不同的固定刚度对于骨痂形成及骨愈合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结果截骨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患肢的侧位X片上最弱截面与最强截面的惯性矩比值先下降到0.15±0.10,随后逐渐上升到0.44±0.12;患肢与健肢负重力比值由0.49±0.04逐渐上升到0.81±0.06;正位X线片骨痂总面积由80.03 mm2±50.04mm2逐渐上升到134.81 mm2±39.73 mm2。上述三项指标,在1.0 mm和1.5 mm直径克氏针固定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动物X线片骨痂总面积测量结果显示,1.0 mm克氏针固定组骨痂面积稍大于1.5 mm克氏针固定组;两组动物的骨标本HE染色结果显示,1.0 mm克氏针固定组新生骨组织活跃程度比1.5 mm克氏针固定组稍强。结论使用1.0 mm和1.5 mm克氏针都能够使截骨端愈合;两种固定刚度对患肢的侧位X线片上最弱截面与最强截面的惯性矩比值、患肢与健肢负重力比值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使用1.0 mm克氏针固定可以使截骨端产生更多的骨痂,增强新生骨组织的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模型大鼠脑组织中TGF-β_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束缚组和针刺组,各12只。模型组采用慢性复合应激因素制备CFS模型;束缚组仅给予与针刺相同时间的捆绑;针刺组给予百会、额区、顶区电针治疗;共15 d。RT-PCR技术检测各组TGF-β_1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束缚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束缚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TGF-β_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针刺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束缚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CFS模型大鼠海马与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和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DEX)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局部炎性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43~64岁,体质量50~81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DEX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局部麻醉下分别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R组患者注射0.5%罗哌卡因20 m L;DR组患者注射0.5%罗哌卡因20m L+DEX 1μg/kg。然后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毕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分别于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时,采集患者膝关节腔引流袋中引流液,检测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浓度;在上述同样时间点,评估记录患者静息和运动情况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患者股神经阻滞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变化,静息和运动VAS评分的整体趋势都是在术后12 h达到峰值,然后再下降的一个过程。与R组比较,DR组患者的IL-6和TNF-α指标以及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在术后12 h、24 h和48 h的值都低于R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腔局部炎性反应、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骨骼肌受压后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递质(substance P,SP)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的合成、脊髓中枢端末梢的释放机制,观察小针刀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薄肌70kPa受压模型。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压迫组、针刀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余18只大鼠左侧设为压迫组,右侧设为针刀组,组内分1、2、3d不同组,每组6只。两组同时进行70kPa压强压迫,每天压迫1次,每次2h。同时于造模后对针刀组股薄肌进行小针刀针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股薄肌受压后及针刺后背根神经节和相应脊髓节段内P物质的表达变化。结果:在DRG中,空白组针刀侧阳性反应明显强于对侧,P0.01;针刀1、2d组SP表达整合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较压迫组低,P0.05。在脊髓中,与压迫组比较,针刀1、3d组SP阳性表达area和IOD数值较高,P0.01;2d组两指标则低于对侧。结论:小针刀针刺可明显减低骨骼肌受压后DRG内疼痛物质SP的合成,SP在中枢末梢的释放在短期内(3d)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9.
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 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3~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电针对照组35例,分别进行针刀、电针治疗,各治疗3周.治疗组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33±7.8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73±10.34)岁.治疗前、后分别对下肢生物力学、局部张力及压痛指数进行观察,按"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成试验者共60例,治疗组经针刀治疗,其软组织局部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04),治疗组患者步态稳定性明显强于对照组,压痛指数治疗组改善较大.在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治疗结果为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结论:针刀松解法可明显起到减张、镇痛作用,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优于电针对照组,且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0.
不同年龄组健康老人10年肺功能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10年肺功能变化及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变具体数值。方法:经体检、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多项检查后确定为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每年均进行查体及肺功能的随访。结果: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FEV1%)在 60-64 岁组、65-69 岁组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未达到统计学意义,70 岁以上组的健康老年人 FEV1% 初始值与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下降P<0.05。呼气峰流速(PEF)、肺总量(TLC)在 60-64 岁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P<0.05;在 65-69 岁组及 70 岁以上组 PEF、TLC 的初始值和 10 年后测量值相比P<0.0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RV)、RV/TLC 各年龄组初始值与 10 年后随访值相比P<0.01。VC、FVC、FEV1、PEF、RV、RV/TLC、FEV1%、MVV、MMEF、FRC、TLC 年改变值在各年龄组比较变化不显著。结论:肺功能随增龄而改变;绝大多数肺功能指标 10 年前、后对比变化差别极显著P<0.01; FEV1% 在 60-64 岁、65-69 岁年龄组 10 年前、后改变P>0.05,在 70 岁以上年龄组P<0.05; PEF、TLC 在 60-64 岁年龄组 10 年前、后改变P<0.05; 肺功能各指标年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