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脂肪组织不仅体检储存能量,其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通过产生各种脂肪因子,经自分泌、旁分泌作用于远程器官,参与细胞基质代谢.网膜素作为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受到广泛关注. 一、网膜素的结构与来源 网膜素,又称内凝集蛋白-1[1].由Yang等人发现[2],通过对人类脂肪组织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s)测序,高表达于网膜脂肪组织蛋白激素FEST-2,被命名为网膜素,由31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4 kD.氨基末端由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高度疏水区,即蛋白质分泌性信号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颅脑损伤诊断:明确的脑外伤病史,头颅CT证实,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KI诊断标准:48 h内Scr上升≥26.4 μmol/L或较基础值增加≥50% ;和(或)尿量<0.5 ml·kg-1·h-1达6h.应用多因素回归方法筛选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791例患者颅脑损伤后AKI的发病率为39.4%,发生AK1的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病死率为27.9%,其死亡风险较非AKI患者增加5.065倍(P<0.01).GCS评分≤8分(重型)者AKI的发病率为69.7%,显著高于中型和轻型两组(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低(≤8分)、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是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32、2.176、1.789、1.544.结论 AKI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GCS评分低、低血压、高龄、男性是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高糖介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NRK52E体外培养的基础上,观察高糖(30mmol/L)诱导下低、中和高浓度的大黄素(10ug/ml、20ug/ml和40ug/ml)对NRK52E TSP1、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TSP1、TGF-β1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SP1、TGF-β1蛋白表达.总TGF-β1和活性TGF-β1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糖(30mmol/L)明显上调了NRK52E TSP1的mRNA表达(3.34±0.18 vs 1.12±0.13; P<20.05)、伴有TGF-β1的mRNA表达增加(3.52±0.22 vs 1.24±0.09; P<20.05).同时高糖(30mmol/L)也上调了TSP1蛋白表达(0.5184±0.0736 vs 0.1204±0.0376; P<20.01),伴有TGF-β1蛋白表达的增加(0.5698±0.0324 vs 0.1032±0.0322; P<20.01).与高糖阳性对照组比较,中浓度和高浓度大黄素明显抑制了高糖(30mmol/L)诱导的TSP1、TGF-β1的mRNA(P<20.05;P<20.01 )和蛋白表达(P<0.05;P<20.01 ).中浓度大黄素干预组总的TGF-β1含量和活性TGF-β1含量均减少,(P<20.05);高浓度大黄素干预组总的TGF-β1含量和活性TGF-β1含量均明显减少(P<20.01).结论:大黄素能抑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TSP1、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下调总的和活性TGF-β1.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及其信号分子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沉淀、免疫印迹和RTllPCR技术检测了LFA-1共刺激对19例活动性狼疮肾炎(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P13-K磷酸化产物、IL-10 mRNA表达的影响。以14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结果 在CD3 mAb30 ng/ml存在的情况下,LFA-1mAb共刺激明显提高了活动性LN患者PBMC P13-K磷酸化产物表达(P<0.01),伴有IL-10 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增加(P<0.01),抗lFA-1抗体(5μmol/L)加入后明显抑制了P13-K磷酸化产物表达(P<0.01)。在CD3 mAb和LFA-1mAb协同刺激的情况下,P13-K特异抑制剂Wortamannin的加入明显抑制了LN患者PBMCIL-10 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P<0.01)。结论 LFA-1作为共刺激分子过度活化P13-K可能介导了活动性狼疮肾炎IL-L 10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0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者占25~60%,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住的11例SLE伴发精神障碍者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分析一般情况,11例SLE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所制定的标准[2].男1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0.1:1,发病年龄19~30岁者7例,占63%,31~39岁者2例,占18.2%,40岁以上者2例,占18.2%,年龄最小19岁,最大44岁,平均26.5+11.5岁。从SLE发病到出现精神症状的时间:3~6月2例,占18.2%。7~12月3例,占27.3%。1~2年者2例,占18.2%。3~5年3例,占27.3%。10年以上者1例,占9.1%。平均3.6年,以发病2年之内居多,占63.6%。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FEN1基因突变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3例LN患者和26例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柱式试剂盒提取DNA,直接PCR方法扩增FEN1基因片段,扩增后PCR产物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EN1基因序列,并对测序结果与基因数据库中FEN1基因进行比较,搜索可能的突变位点.chi-square检验比较LN患者及健康者FEN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LN患者正向测序中存在946位碱基C缺失突变(p=0.046).结论 LN患者FEN1基因存在946位碱基C缺失突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2009年10月1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并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患者的生存率,并就年龄、透析前贫血程度、透析前营养状况、透析次数、透析方案及透析前残余肾功能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寿命表法及CoxRegression法分析显示MHD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3%、42.21%、27.97%;透析前贫血程度重、透析前营养状况差、透析不充分、透析方案单一及透析前残余肾功能少均为MHD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开始透析时的年龄与MHD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低于国外及我国发达地区,年龄、透析前贫血程度、透析前营养状况、透析次数、透析方案、透析前残余肾功能均为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其中死亡患者首要死因为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应用颅骶疗法治疗颅脑和脊柱损伤及其后遗症,探讨颅骶疗法对于经络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颅脑损伤和脊柱损伤患者1例,采用颅骶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经络检测仪评价经络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患者在肝胆脏腑功能和胃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颅骶疗法通过调节不同经络的功能,对颅脑和脊柱损伤及其后遗症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鱼胆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可导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至今鱼胆中毒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无特殊解毒剂,若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极高。自从1965年首例鱼胆中毒案例报道以来,引起医疗界广泛的重视。本文重点阐述鱼胆中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以期进一步提高鱼胆中毒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0.
大黄素对人肾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34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L - 6分泌的影响。方法 :在人肾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基础上 ,采用3 H -TdR掺入法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浓度大黄素诱导下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L - 6的分泌。结果 :体外人肾成纤维细胞具有自发增殖过程 (P <0 .0 1) ,TMP能促进其增殖及IL - 6的分泌 (P <0 .0 1) ,大黄素则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了人肾成纤维细胞3 H -TdR掺入率和IL - 6的产生 (r =0 .99,P <0 .0 1;r =0 .99,P <0 .0 1)。结论 :大黄素能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L - 6的产生 ,这一结果为大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