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86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382篇
内科学   13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658篇
预防医学   262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260篇
  4篇
中国医学   273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72.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USP4)抑制剂Vialinin A干预大鼠脂肪干细胞(ASCs)的生长分化,探究USP4对ASCs的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分离培养至第3代的ASCs细胞分为6组分别用含0、0.1、0.5、1、5、10μmol/L Vialinin A的培养基培养10 d,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将第3代细胞分为实验组、阳性以及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0.5μmol/L Vialinin A的成骨诱导液、不含Vialinin A的成骨诱导液及普通的α-MEM培养。检测各组第7天细胞内USP4、β-catenin、碱性磷酸酶(ALP)及骨桥蛋白(OPN)基因的表达。将3组细胞培养至第4、7、10、14天进行ALP染色,检测ALP的活性;培养至21 d时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0.5μmol/L Vialinin A处理的实验组细胞增殖趋势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该浓度的Vialinin A对细胞增殖无影响,作为后续实验组浓度。ALP与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染色效果均较其他组显著。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细胞内USP4与β-catenin表达量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ALP与OPN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0.5μmol/L的USP4抑制剂Vialinin A可以促进大鼠ASCs内ALP与OPN基因的表达。但USP4可能并非通过β-catenin途径调节其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明胶酶E(gelE)在饥饿期及药物作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建立对数期、稳定期、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分别以1%、2.5%、5.25%次氯酸钠溶液作用于各时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后,用Real-time PCR对gelE的基因表达相对量进行检测。结果:gelE基因表达相对量,饥饿期高于稳定期及对数期(P<0.05);用药后,3个期gelE基因表达相对量,5.25%次氯酸钠溶液组低于2.5%次氯酸钠溶液组和1%次氯酸钠溶液组(P<0.05)。结论: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gelE较对数期及稳定期表达增强。次氯酸钠浓度依赖性可抑制粪肠球菌毒力因子gelE的表达。  相似文献   
75.
王丽娜  李静  刘健  桑晓红  张静 《口腔医学研究》2013,(11):995-998,1001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牙周炎与IgA肾病(IgAN)复合模型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探讨慢性牙周炎与IgAN之间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IgAN组和慢性牙周炎+IgAN复合组。第12周末处死动物分别检测血清中MMP-3、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大鼠牙龈附着丧失(AL)及出血指数(SBI)结果,观察牙周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慢性牙周炎+IgAN复合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IgAN组相比,血清MMP-3、Scr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血清MMP-3与24h尿蛋白定量、AL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24h尿蛋白-1.822+0.206×MMP-3,R2—0.691(P〈0.05)AL-26.316+1.577×MMP-3,R2—0.549(P〈0.05)。结论:血清MMP-3的水平在慢性牙周炎与IgAN复合组中明显增加,可能与两种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为研究二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组织蛋白酶S(CatS)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未交配SD大鼠50只,4~6周龄,体重150~ 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假手术+CatS抑制剂吗啉亮氨酸高苯丙氨酸乙烯基苯基砜(LHVS)组(S+L组)、骨癌痛+二甲基亚砜组(BCP+D组)和骨癌痛+LHVS组(BCP+L组).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浓度为2×107/ml Walker256细胞5μl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0、11、12d时S+L组和BCP+L组鞘内注射LHVS 50 nmol/10l,1次/d,BCP+D组给予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造模前1d(基础状态)及造模后3、6、9、10、11、12 d(T0-6)测定机械缩爪反应阈(MWT),分别于鞘内给药前、鞘内给药后0.5、1.0、3.0、6.0、9.0、12.0、24.0 h时测定(MWT).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OX-42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BCP+D组和BCP+L组T2-6时MWT降低,脊髓背角OX-42表达上调(P<0.01),S+L组MWT和脊髓背角OX-4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P组比较,BCP+L组T4-6时MWT升高,脊髓背角OX-42表达下调(P<0.01),BCP+D组MWT和脊髓背角0X-4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组和BCP+D组鞘内给药后3.0、6.0、9.0h时MWT低于BCP+D组(P<0.01).结论 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CatS激活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修饰的施旺细胞(SC)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腓肠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取3 d龄Wistar大鼠2只,分离、培养SC。将重组人真核细胞质粒(pcDNA3)-NT-3通过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转染前后SC的生长速度,测定SC含量。Wistar成年大鼠80只制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向坐骨神经断端分别注入ECM凝胶(A组)、SC-PLGA ECM凝胶(B组)、NT-3基因-PLGA ECM凝胶(C组)、NT-3基因修饰SC-PLGA ECM凝胶(D组)各20μL,每组20只。分别于术后1、4、8、12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制作腓肠肌标本,常规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Tunel法对肌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 NT-3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后3、5、7、9、14、21 d SC细胞数、纯度与转染前相比,P均<0.05。术后12周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B、C、D组与A组相比,B、C组与D组相比,P均<0.05。转染后12周A、B、C、D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09%±1.02%、15.84%±0.63%、11.67%±0.48%、6.83%±0.25%,A组>B组>C组>D组,P均<0.05。结论 NT-3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能促进SC的分泌,修复损伤神经,防止失神经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放射性外照射、三维适形放疗及介入治疗肝源性脾亢的疗效、不良反应及住院费用.方法:选择60名肝硬化脾亢患者和15名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者分为肝硬化脾脏介入治疗组和肝硬化脾脏外照射治疗组;肝硬化脾亢采用脾脏外照射治疗,介入治疗采用部分脾脏栓塞术,肝癌合并脾亢采用脾脏三维适形放疗,评价3组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脾脏大小、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脾脏均显著缩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0.05),但3组患者脾脏大小及血常规指标变化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肝硬化脾脏外照射及肝癌脾脏三维适形放疗组发热和疼痛评价指标较介入治疗组显著减轻(0.57±0.55,0.64±0.51vs1.80±1.21;0.36±0.63,1.67±1.12vs4.59±3.22,均P<0.05).肝硬化脾脏外照射放疗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肝癌脾脏三维适形放疗组和介入组.结论:放射性外照射治疗肝硬化脾亢、三维适型放射治疗肝癌合并脾亢可达到和介入治疗相同的疗效,并能显著减轻发热和疼痛反应,缩减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观察UPS和Dex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糖皮质激素作用的新机制.方法 利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致伤”血管内皮细胞,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然后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皮细胞本身能明显表达MRmRNA,运用不同浓度Dex和100 ng/mlLPS刺激后,可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MRmRNA表达明显下降,应用大剂量(10-6mol/L)的Dex刺激细胞3h,MR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6h开始有升高,12 h达高峰,24 h回升近刺激前水平.免疫组化的结果与RT-PCR一致.结论 大剂量的DEX( 10-6mol/l)可上调MR的表达,GC引起GR和MR表达的不同变化可能是机体对损伤应激的一种调节机制,表明糖皮质激素作用存在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LPS和Dex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致伤"血管内皮细胞,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然后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情况。结果内皮细胞本身能明显表达GRmRNA,运用不同浓度Dex和100 ng/ml LPS刺激后,可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GRmRNA表达明显下降,应用大剂量(10-6mol/L)的Dex刺激细胞3h,GR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6 h开始明显下降,12 h达高峰,24 h回升近刺激前水平。结论大剂量的Dex(10-6mol/L)可下调GR的表达,表明严重创伤时血管内皮细胞中糖皮质激素作用存在其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