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应用聚维酮碘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8月~2007年10月住院应用聚维酮碘治疗的深Ⅱ度烧伤患者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简单清创后均使用聚维酮碘软膏纱布将创面覆盖包扎,分别于伤后第1、3、7、10天抽取患者静脉血并测定其血清TNF-α水平.结果 患者伤后第3天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伤后第1天血清TNF-α水平(P<0.01),且高于伤后第7天血清TNF-α水平(P<0.05)和伤后第10d血清TNF-α水平(P<0.05).结论 在应用聚维酮碘软膏治疗的深Ⅱ度患者血清TNF-α水平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一变化规律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增生性瘢痕以及瘢痕疙瘩的治疗是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是瘢痕治疗全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尝试使用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来治疗增生期的增生性瘢痕以及瘢痕疙瘩的确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非剥脱性点阵激光造成瘢痕组织局部的热效应,这种热效应,在不破坏组织胶原支架结构,不引起较强炎症反应基础上,能够导致瘢痕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甚至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瘢痕逐渐萎缩,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3.
湿热蕴脾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狂,它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常见;而且也有明显的地域性,以我国南方为主,四川盆地更甚。湿热蕴牌证是传统中医学中疾病的一种证候,临床上它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夏季常见症候而独立地出现。同时,它又以症状轻、不典型、病程长、易反复且无明显传变规律为特点,而现代医学对该证缺乏深刻的认识,多以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空调病”等冠之,甚则误之,同时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中医学对该证的认识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前人多以暑温、湿温来论述夏季热病。而…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脱细胞(猪)真皮支架在深度烧伤创面及切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脱细胞(猪)真皮支架与大张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治疗15例切(削)痂后的深度烧伤创面和47例切除瘢痕后的创面,术后于复合移植区和对照区(单纯移植大张自体刃厚皮)切取标本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并记录随访结果.结果 15例深度烧伤创面和47例切瘢创面复合移植后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与对照创面部位相比,复合移植创面愈合后大体观察见创面光滑、平整,无明显瘢痕挛缩,皮肤弹性良好,尤其关节部位功能恢复良好.组织切片光镜观察见复合移植60d后基底膜清晰、连续,皮肤结构逐渐融合为一体,角质层连续而成熟,钉突下伸,真皮胶原纤维粗细基本一致,排列较为规则,毛细血管数量较前减少,而对照区域表、真皮易分离,连接不紧密,基底膜不清晰.电镜下见复合移植区棘细胞间桥粒清晰,基底膜清晰连续.随访观察5个月~7年,复合移植后外形和功能恢复均比单纯大张自体刃厚皮移植好.结论 深度烧伤创面和切瘢创面行脱细胞(猪)真皮支架与大张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发挥诱导组织再生的真皮引导作用,移植后外形和功能恢复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笔者采用拔罐配合中频电疗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患儿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6岁,平均4.2岁.均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就诊,部分患儿伴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无发热、腹泻,腹痛为隐痛、钝痛或胀痛,多位于脐周,时间为1周以上,最长达3年.关键词:拔罐;中频电;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相似文献   
26.
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同时应用磁共振、心室造影及门控核素SPECT测量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几种检查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容量测定及功能评价的优劣。应用双核素SPECT检查及心脏MR延迟增强显像分析左室存活心肌,比较分析磁共振检测的准确性。结果左室造影测得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与磁共振检查结果不具相关性,左室造影所测指标高于MR;左室造影所测左室收缩末容积与磁共振相近,具有相关性,r=0.62,P=0.014。门控SPECT显像测得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与MR检查结果相近并具相关性,r值分别为0.65和0.66,P值分别为0.002和0.002。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与18F-FDG心肌代谢存活心肌显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18F-FDG心肌代谢显像为金标准,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敏感度68.3%,特异度92.5%。结论磁共振能够准确判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容积、功能。磁共振对心梗后存活心肌的判断具有同18F-FDG核素SPECT相近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27.
组织缺氧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增生性瘢痕一直是困扰人们的医学界性的难题。增生性瘢痕继发于皮肤的深层组织缺损,尤其在烧伤病人中十分常见。在烧伤病人中,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皮肤创面无论是否经过皮肤移植,创面愈合后总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瘢痕,在植皮供皮区,如所取的皮片较厚也会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增生性瘢痕与组织缺氧和一些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蚁附蠲痹超细微粉对RA—MsPGN大鼠模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大鼠24h尿量、尿蛋白量和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以及肾脏病理形态学检查反映肾功能的变化。结果:RA—MsPGN模型大鼠与正常组相比24h尿量和尿蛋白量以及血清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尿素氮水平二者之间无差异;病理形态学检查见模型组动物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基质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袢受挤压现象;而蚁附蠲痹超细微粉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24h尿量、尿蛋白量和血清肌酐水平;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系膜基质的增多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血清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蚁附蠲痹超细微粉对RA—MsPGN大鼠肾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同时行^18F-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谢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判断心肌缺血的可行性和诊断价值.方法 26例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的确诊或怀疑冠心病患者,在运动试验高峰或出现终止指标时注射^99Tc^m-MIBI和^18F-FDG,进行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随后进行静息^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比较运动^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22例有1支及其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18例出现血流灌注异常,灵敏度为82%,20例患者有明显^18F-FDG摄取,灵敏度为9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497,P=0.338).静息^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示完全(12例)或部分(3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心肌缺血)的患者同时行运动试验^99Tc^m-MIBI心肌灌注、^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表现为血流灌注减低的心肌节段^18F-FDG摄取增加.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22例患者共51个病变血管(管腔狭窄≥50%)支配的心肌节段中,运动试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发现了25个节段,灵敏度为49%,而运动^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发现了34个节段,灵敏度为67%(x^2=7.30,P=0.008).结论 运动试验引起心肌缺血可以进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且与单纯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比较,同时行运动试验^99Tc^m-MIBI心肌灌注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对诊断局部缺血心肌节段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
糖尿病并发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相关因素10年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组内近10年来糖尿病病例的回顾,总结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1/2000两所医院的11369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并对其中234例糖尿病皮呋慢性溃疡病例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1369例糖尿病患者234例发生慢性皮肤溃疡,发病率2.058%,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骶尾部及其他部位。234例患者中,非手术50例,48例痊愈,愈合时间52—84d。手术184例,180例痊愈,愈合时间21—30d。血管超声检查显示糖尿病足患者皆有动脉壁(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国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增厚,内膜粗遭,管腔不规则狭窄,血流阻力数较高。结论: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的治疗应是综合性的。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局部血液、准备创面床、手术植皮是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