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3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1篇
  1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摘除脑内小病灶手术的定位张积志,马廉亭,曹家义,余泽,徐国政,杨铭近年来我们对32例脑内小病灶采用术前在CT片上精确计算,定好标记,术中再把在CT片上的定位模拟到脑,均顺利摘除了脑内小病灶。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14例。20岁以...  相似文献   
62.
<正>笔者运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40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和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56.5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4岁;病程3个月~5年;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16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风湿性心脏病8  相似文献   
63.
“久病入络”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铭  马义斌 《中医研究》2015,28(1):8-10
在对现有"络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理论探讨的形式,从"络"的本质、"久病"的概念、"久病入络"的发生机制及"久病入络"的特点等层面探讨了"久病入络"的实质问题,从而达到以"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络"的本质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久病"的概念在于明确一大类疾病的性质,没有具体时间点的限制;"久病入络"的发生机制在于"正气"的强弱;"久病入络"具有微观学、特异性症状、结构与功能异常、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多积、多瘀、多滞等特点。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国产颅内动脉机械装置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临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制作60只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血管栓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3h溶栓组、3、6、8、12h取栓组,取栓组应用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3h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溶栓,取、溶栓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再通,行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CA)变化,行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描述不同时段取栓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 3h取栓、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12 h取栓组ADC值逐渐降低,而3、6、8h取栓组ADC值逐渐上升;栓塞后24 h与非治疗组和12h取栓组比较,3、6、8h取栓组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有效地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率,迅速恢复血流,适当延长了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65.
目的:阐明成人小腿内侧皮支的血供来源、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观测成人小腿内侧皮支的来源、浅出点、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面积。结果:小腿内侧皮肤上1/3的血供主要来自隐动脉,并与膝下内侧动脉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中1/3的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并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的肌间隙支吻合;下1/3主要来自胫前动脉的内踝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踝上支。成人小腿内侧皮肤的血供来源丰富,它们相互真性吻合成明显的血管链,并与隐神经伴行,可以看似为一条完整的动脉。成人内踝与胫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3.5±0.5)cm(28~37cm),大多数皮支分布在距内踝尖20cm范围内,占总数的80%,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皮支数目越少,则皮支的平均管径越粗。结论:以隐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截取筋膜蒂皮瓣,旋转点可设计在内踝后缘与胫骨内髁的连线上任意一点,用于膝周、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通过对重建头颅CT图像的测量,阐明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方法:随机选择100名正常人垂体头颅CT图像,以垂直和平行于两眼球边缘的CT图像为准线进行三维重建,分别在鼻道正中矢状面上和经鼻尖与鞍背两端平面上测量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的角度和距离,确定安全范围;研究对象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测量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角度和距离。结果:在鼻道正中的矢状面上测得的角度A1(矢状面上鼻尖与鞍结节和鞍背根部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1.22±1.35)°,95%置信区间为8.92°~13.76°,距离D1(角度A1所在平面与鞍底形成的交线上鞍结节与鞍背根部之间的距离)为(16.71±2.07)mm,95%置信区间为13.11~19.93 mm。在鼻尖与鞍背两端所确定的平面上测得的角度A2(鼻尖与鞍背两端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8.91±1.19)°,95%置信区间为7.12°~10.72°,距离D2(角度A2所在平面与鞍底形成的交线上鞍背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4.23±2.09) mm,95%置信区间为10.81~17.92 mm。以上4个参数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性别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在鼻道正中的矢状面上的移动角度应小于(11.22±1.35)°,移动距离应小于(16.71±2.07) mm;在鼻尖与鞍背两端所构成的平面上的移动角度应小于(8.91±1.19)°,移动距离应小于(14.23±2.09) mm。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瘤腔和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8月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4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动脉瘤瘤腔和载瘤动脉处DSA数据的DICOM格式,导入OpenFOAM软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TENS80C中低频治疗仪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抑郁障碍中的临床有效性,为TENS80C中低频治疗仪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抑郁障碍提供依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将有疼痛、肌力减退表现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入组TENS80C中低频治疗组、调制中频治疗组各30例。每位人组的受试者治疗1次/d,5次/w,共4w,共20次。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第7次、14次、20次时对患者进行SF-36、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共计4次。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第4次评分实验组与第4次评分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次评分实验组(疗前)与第4次评分实验组(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抑郁评分第4次评分实验组与第4次评分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第1次评分实验组(疗前)与第4次评分实验组(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ENS80C中低频治疗仪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减轻抑郁障碍中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调制中频电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调制中频电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调制中频电治疗,两组临床用药及常规康复治疗相同.两组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及第7次、第14次、第20次治疗结束时,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和生存质量量表简表进行疼痛和生存质量的评估.结果:在缓解疼痛方面,治疗7次、14次及20次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治疗7次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至14次及20次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相比差异均表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调制中频电疗法能显著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