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35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296篇
预防医学   8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2篇
  1篇
中国医学   114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荔枝病的临床特征突出表现为低血糖,与1-磷酸果糖醛缩酶先天性缺陷引起的果糖不耐症很相似,为了探讨荔枝病的发生机理是否与果糖不耐症一致,作者对13例有荔枝病史者进行血清醛缩酶总活力测定和同工酶的分离,并与当地无此病史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荔枝病治愈者与健康者的醛缩酶总活力均正常。(2)荔枝病治愈者同工酶无先天性缺陷。提示此病的发病机理似乎与果糖不耐症不同,不是1-磷酸果糖醛缩酶先天性缺陷所致的果糖不耐症。  相似文献   
82.
背景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SYN)与神经生长、修复、再生和突触重塑密切相关,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以往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顶叶突触体素表达研究较多.采用线栓法堵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可为临床研究脑缺血后神经重塑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和河北医科大学.材料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7,14,21,30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取5只大鼠.干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有无梗死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②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神经元呈层状分布,各层细胞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细胞核圆大且核仁明显,核仁被染成紫色,胞浆呈浅粉色,神经元同周围组织间无空隙存在.缺血组可见梗死灶,表现为正常结构消失,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胞核固缩、深染.假手术组SYN阳性神经元的吸光度值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同假手术组比较,SYN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1),组内7~21 d时的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0 d时SYN的吸光值降低,但同21 d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海马CA3区突触体素表达减少,但机体自身存在着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可使突触体素的表达逐渐上调.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SARS患者恢复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9例恢复期肺弥散功能异常的SARS确诊患者,平均年龄为(31.44±11.53)岁,在平均病程为(73±4.97)天时接受为期3周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呼吸操、有氧运动及肺部物理因子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及静息心率等方面评定,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恢复期SARS患者经康复治疗后,7例肺弥散功能正常,1例明显改善但仍低于正常标准,1例未复查。平均肺弥散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提高(P<0.01),呼吸困难程度和静息心率也有显著性改善(P<0.01和P<0.05)。与同期未绎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康复治疗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静息心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属正常范围。结论:以深呼吸运动、有氧运动和物理因子治疗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期SARS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改善,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耐力。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超声特点。方法:对35例可疑先心病患行超声检查,对室间隔缺损患确定其部位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0例室间隔缺损中,28例与手术相符,2例不符。另5例为动脉导管3例.房间隔缺损2例,均与手术相符。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在超声检查中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同其它类型室间隔缺损相鉴别。  相似文献   
85.
背景:群体反应性抗体可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低于非致敏患者.目的: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为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肾移植患者选配合适供者,观察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情况.设计:病例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对象:选择1997-01/2003-1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施行肾移植13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的致敏受者,男41例,女95例,年龄(45±9)岁.初次肾移植115例,2次移植18例,3次移植2例,4次移植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LAT莱姆德抗原板和LAT-Mix混合抗原板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SMT72R抗人类白细胞抗原-1类单克隆抗体湿板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DNA分型试剂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手术前后IgG型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平及其特异性.应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单克隆抗体湿板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法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分型,根据美国器官共享网制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和Ⅱ类抗原可接受性错配原则进行供、受者选配.评估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下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1,3,5年存活率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致敏患者手术前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甲及特异性.②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配型.③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结果:纳入136例PRA阳性致敏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致敏患者中104例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IgG抗体,76例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IgG抗体,44例同时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和Ⅱ类IgG抗体.②按照传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标准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0,1,2,3,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7,26,47,39和17例;按照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抗原0,1,2,3,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31,53,36,16和0例.③按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者移植肾1,3,5年存活率高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能提高肾移植供受者的相配率.②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可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用于预防大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将BMSC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不含EPO)、A组(EPO终浓度10 IU/m L)、B组(EPO终浓度100 IU/m L)、C组(EPO终浓度500 IU/m L)和D组(EPO终浓度1 000 IU/m L),每组细胞培养24 h和48 h,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BMSC的细胞增殖率。将BMSC分为2组,分别为BMSC组(不含EPO)和EPO-BMSC组(EPO终浓度500 IU/m L),每组细胞培养48 h后,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S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蛋白表达水平。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后,将受体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EPO组(术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1 m L含有500 IU的EPO溶液)、BMSC组(术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1 m L的1×106/m L BMSC细胞液)、EPO-BMSC组(经尾静脉注射1 m L500 IU/m L EPO体外培养的含有1×106/m L BMSC细胞液),采用血清肌酐(Scr)试剂盒测定血标本中Scr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培养24 h,各组BMSC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培养48 h,与对照组比较,C组(EPO终浓度500 IU/m L)的BMSC增殖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组比较,EPO-BMSC组BMSC表面CXCR4的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0.05)。肾移植术后1 d,各组受体鼠的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5 d,与对照组比较,EPO组、BMSC组和EPO-BMSC组受体鼠的Scr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EPO-BMSC组受体鼠的Scr水平低于EPO组、BMS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和术后5 d,各组受体鼠移植肾组织中IL-4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与对照组比较,EPO组、BMSC组及EPO-BMSC组受体鼠移植肾组织中IFN-γ蛋白表达水平和IFN-γ/IL-4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5 d,与对照组比较,EPO组、BMSC组和EPO-BMSC组中IFN-γ蛋白表达水平和IFN-γ/IL-4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EPO-BMSC组中IFN-γ蛋白表达水平和IFN-γ/IL-4均低于EPO组和BMS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PO预处理BMSC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保护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87.
条形码检验信息标签在临床检验网络系统中的实施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条形码检验信息标签在临床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以降低临床检验过程中的人为差错,真正实现检验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方法以Windows 2000为服务器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为数据库、Power Builder7.0为前台开发工具,用网卡将LIS工作站联接成网,并将LIS服务器与全院HIS系统连接。利用“实时生成法”模式实时生成带有患者检验信息的条形码,然后打印标签粘贴在器皿上再采集标本,通过连接的检验仪器、收集检验数据,完成临床检验。结果通过LIS工作站条码扫描器读取标本容器上标签的条码号与来自HIS的患者检验项目逐条对应,并共存于系统中。根据标本标签上分组将其预处理后分发到不同的LIS工作站,各检验工作站将根据条码所带的检验信息编发给仪器,最后将测定结果与该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应形成检验报告单。结论条形码检验信息标签在临床检验网络系统中的实施和应用,提高了医疗服务和检验工作的科学管理以及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8.
人胰岛细胞移植中胰岛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器官联合切取中的不同胰腺获取方法是否对于胰岛细胞的活性有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8/2004-08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和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12例自愿捐赠器官供者,采用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经过腹主动脉进行原位灌注后,进行胰腺、肾脏联合切取,肝脏、胰腺、肾脏联合切取及各器官的单独切取。取后采用胶原酶P消化胰腺,分离并纯化胰岛细胞,进行胰岛细胞活性染色,然后对比不同切除方法对于胰岛细胞活性率的影响。结果:胰腺、肾脏联合切取,肝脏、胰腺、肾脏联合切取及各器官的单独切取,如顺利、无污染、在冷却血时间5h以内,胰岛细胞活性率都在80%,经原位灌注后各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经腹主动脉进行原位灌注后,各种方法切取都符合无污染,冷却时间5h以内,不会影响胰岛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89.
超声引导平阳霉素治疗肝囊肿探讨(附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11例肝囊肿病人,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囊肿抽液,囊液抽尽后用0.9%生理盐水冲洗囊腔,并注入平阳霉素利多卡因稀释液。结果 11例肝囊肿,1个月后全部囊腔缩小且囊腔内充满网格状回声;3个月后囊腔消失5例;12个月后另6例囊腔消失。结论 超声引导平阳霉素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效果肯定,方法简单,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 by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Methods The blood pressure and baPWV in 76 patients with OSAHS confirmed by polysomnography (PSG) were measured.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arotid and extremity arterie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und.Arterial intima thicken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 formation and calcification,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arterial wall were evaluated.The related factors for baPWV in patients with OSAH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baPWV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evere OSAHS group as compared to the low-moderate group ( P < 0.01 ), 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apnea hypopnea index and the lowest oxygen saturation.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aPWV of patients with OSAHS was related to age, 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F = 1.726 - 5.574, P < 0.05 ).Conclusions Our study showed that with OSAHS exacerbations, the baPWV value increased.The haPWV of patients with OSAHS was related to age, 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The abnormal changes of baPWV were present earlier tha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therosclerosis for OSAHS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