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背景:线粒体偶联因子6作为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调节.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完成.材料:健康产妇足月分娩的脐带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产科(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肿瘤坏死因子α为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有限公司产品;鼠抗人线粒体偶联因子6单克隆抗体为美国凤凰药业公司产品.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100~250 μg/L)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主要观察指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以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细胞核中N F -κB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胞浆中IκBα的含量变化.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线粒体偶联因子6表达增加,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表达增强,刺激1 h后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表达最强,1.5 h后回到原来水平,核内核因子κB含量在6 h明显增加,之后一直持续高水平状态,而胞浆中IκBα含量在6 h明显减少,之后一直持续低水平状态.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迅速活化核因子κB,启动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转录,线粒体偶联因子6 mRNA的表达增加,线粒体偶联因子6合成增加,导致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细胞膜表面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2.
危重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 ,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方法。床旁起搏的血管途径有多种 ,目前多用球囊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 ,不同途径对操作的要求及并发症的出现差别较大。我们用普通电极经股静脉行床旁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抢救 3 2例伴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重患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3 2~ 76岁 ,平均 ( 62 .8± 12 .4)岁 ,起搏治疗前或有严重心动过缓 ,伴不同程度的阿 -斯综合征发作 ,或有心跳骤停 ,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及心肺复苏疗效…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小分子干扰RNA片段(siRNA)沉默补体C5表达对大鼠的缺血心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组(Ischemia组)和C5.siRNA干预组.假手术组及心肌缺血组的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支配区注人生理盐水(100μl/kg),C5-siRNA干预组大鼠冠脉左前降支支配区注入C5-siRNA(100 μl/kg),实验结束后测定鼠的心脏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光镜下观察鼠心肌形态学改变及C5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缺血4 h后,检测3组之间的心脏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光镜下见干预组鼠心肌组织水肿、变性较心肌缺血组轻,心肌问质可出现少量红细胞.C5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schemia组与干预组的C5表达量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01),而干预组的C5表达量虽与Isehemia组相比有所降低,但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132).结论 C5-siRNA减轻心肌缺血的病理学损伤及降低心肌C5表达.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门诊与住院的汉族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121例)及T2DM合并冠心病组(94例).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ACE2基因多态性,并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在2型塘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G8790A位点G等位基因室间隔厚度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及校正后尿蛋白量均高于A等位基因(P<0.05).而在糖尿病组及女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未得出同样结论.结论 ACE2基因G8790A位点多态性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室间隔、左室质量及尿蛋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高温与脂多糖(LPS)复合应激大鼠血清尿素、肌酐含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 生理盐水组(C组)、高温 生理盐水组(H组)、常温 LPS组(L组)、高温 LPS组(HL组).置动物于模拟气候舱,HL组、H组暴露环境干球温度为(35.0±0.5)℃,L组、C组Tdb为(26±0.5)℃;HL组、L组动物经尾静脉注射LPS 8 mg/kg,H组、C组动物经尾静脉注射0.9% NaCl 8 ml/kg.检测动物应激0、40、80、120 min时血清尿素、肌酐等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肌酐在不同温度、时间、药物水平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温度、时间、药物水平间动物血清尿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时间与药物、温度与药物、时间与温度交互效应显著(P<0.01).应激40 min起各组间尿素差异显著,HL组尿素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尿素水平与TNF-α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730,P=0.000).结论 高温与LPS复合应激可促发、扩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造成肾损伤.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323例经桡动脉人路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患者是否发生桡动脉狭窄及闭塞,据此将观察病例分为正常组(n=256)和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n=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引起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20.74%)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单因素分析显示,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女性、糖尿病、既往TRI或TRA史、反复穿刺、留置鞘管患者的比例高于正常组,鞘管留置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大于正常组;而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外径的比值(RAID/SOD)及术中肝素用量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RAID/SOD、术中肝素用量、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是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选择与桡动脉内径匹配的动脉鞘管、足够强度的抗凝治疗、减少鞘管留置的时间及压迫止血的时间,有利于减少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及桡动脉内径较小的患者更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IL-27水平的变化,探讨IL-27在CH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人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64例CHF患者设为CHF组,同期选取2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CHF组及对照组的血浆IL-27(酶联免疫吸附法)、NT-proBNP(直接化学发光法)及hsCRP(免疫比浊法)水平。所有人选者均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结果CHF组IL-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F血浆中IL-27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呈下降趋势。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27与NT.proBNP(r=-0.47,P〈0.05)、hsCRP(r=0.54,P〈0.05)呈负相关,与EF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IL.27可能在评价CHF严重程度的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不同浓度尼古丁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及坏死的影响。方法用CD34以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HUVECs。通过3种不同浓度的尼古丁(3、30、300 ng/ml)刺激HUVECs 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及坏死率。结果低浓度尼古丁促进细胞凋亡最强,而随着尼古丁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反而逐渐降低,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着尼古丁浓度增加,细胞坏死率也日益增多,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坏死率与尼古丁浓度呈正相关(r=0.675)。结论尼古丁对HUVECs凋亡的影响具有浓度依赖性,细胞坏死率与尼古丁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对OX-LD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264.7细胞株(RAW264.7)的作用。方法以IL-8作用于OX-LDL诱导RAW264.7细胞株,48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培养液,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位CD14、CD34、CD86及其早、晚期凋亡率;用RT-PCR法检测细胞内IL-8 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ot检测IL-8 mRNA表达蛋白的量;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IL-1β、IL-10的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CD14、CD34表位表达及晚期凋亡明显增多(P〈0.05),而对CD86、早期凋亡影响不明显(P〉0.05),IL-8 mRNA及其表达的蛋白量明显升高,上清培养液中IL-1β增多(P〈0.05),IL-10减少(P〈0.05)。结论 IL-8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可能是部分通过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14、CD34表位表达,促进IL-8 mRNA及其表达蛋白的量,促进IL-1β、抑制IL-10的分泌,并促进其晚期凋亡,参与AS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血浆中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及介入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冠心病组40例,造影正常组17例,采用硫敏感法测定术前血浆H2S含量并用Greiss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介入治疗后即刻、术后24h和72h血浆H2S、NO含量,分析冠心病组和造影正常组患者血浆H2S、NO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后血浆H2S和NO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2S、NO含量远低于造影正常组(P均〈0.01);冠脉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H2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和P〈0.01)。不同支数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血管有闭塞组其血浆H2S、NO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狭窄组(P均〈0.05);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狭窄者NO含量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H2S含量也低于无狭窄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术对血浆H2S、NO含量无影响,但PCI治疗术后即刻H2S、NO含量显著降低;H2S含量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NO含量术后24h降至最低水平,72h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H2S和NO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及介入治疗后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血浆H2S含量的高低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