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8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83篇
内科学   17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673篇
预防医学   239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260篇
  5篇
中国医学   275篇
肿瘤学   9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31.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和养阴增液法对内毒素脱毒相关分子高密度脂蛋白(HDL)、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 方法: 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以清热解毒、养阴增液两种温病治法制剂进行治疗,观察各组动物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DL、ALP水平变化及肝、肾组织中ALP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清热解毒组血清IL-1、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伴随血清ALP活性及肝肾组织中ALP mRNA表达明显强于模型组;养阴增液组血清IL-1、TNF-α水平也明显低于模型组,而伴随的是血浆HDL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 结论: 清热解毒和养阴增液两种温病治法制剂均能拮抗内毒素所致IL-1、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但两者对内毒素脱毒相关分子的影响有别,前者可能主要通过促进ALP活性升高和上调肝肾组织ALP mRNA的表达而起作用,后者可能与提高血浆HDL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2.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IX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ll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ll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ll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 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3.
我院 1993~ 2 0 0 0年共收治心脏破裂患者 6例。 4例入室途中已发生心跳停止 ,入室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急救但无效死亡。只有 2例入室时心跳微弱 ,抢救成功痊愈出院 ,现将麻醉处理和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1,男 ,2 8岁 ,左胸前被一飞起的金属条扎伤 ,伤后仅 10分钟入手术室 ,查Bp 90 70mmHg、HR 135次 min、R38次 min ,意识不清、面色口唇发绀、大汗淋漓、烦躁、呼吸困难。心肺听诊 :心音遥远 ,双肺呼吸音清 ;周围血管充盈。诊断为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立即开放两条输液通道快速补液 ,…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各种肝病 TTV- DNA阳性的临床意义 ,并对丙型慢性肝炎的干扰素疗效及 TT病毒对干扰素敏感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半套式 PCR方法检测 TTV- DNA。结果 :TTV- DNA阳性者非甲~丙型急性肝病 4 0 .9%、乙型急性肝病 30 %、非甲~丙型慢性肝病 2 5 %、乙型慢性肝病 37.5 %、丙型慢性肝病 39.6 %。对丙型慢性肝炎进行干扰素治疗的 TTV- DNA阳性 10 1例病例和阴性 15 4例间的年龄、性别、AL T、肝组织学及 HCV- RNA量差异无显著性 ,干扰素治疗后的 AL T变化和 HCV- RNA的消长是一致的 ,和 TT病毒无关。结论 :TT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复感染的慢性肝炎患者 ,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丙型肝炎病毒 ,与 TT病毒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5.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36.
产前诊断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技术不断完善的新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种手段。产前诊断又叫宫内诊断,是近代医学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实行优生的重要措施。遗传性疾病通过人类繁殖传给后代。用产前诊断的一些专门方法,如观察胎儿外形、分析胎儿核型、胎儿生化成分或基因组成等,对可能生育遗传病患儿或已经生育过遗传患儿的孕妇进行检查。当发现胎儿为遗传病患儿或畸形儿时,便可以选择终止妊娠,达到防治目的,起到优生作用。  相似文献   
37.
为了鉴别金线莲的品种,探索同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同种植物不同产地的遗传变异,并制定正品金线莲的DNA指纹图谱,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兰科开唇兰属植物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台湾开唇兰A.formosanus Hay.进行了鉴定,结果选择的7个引物对3个品种共扩增出98个位点,其中3个引物为高特异性引物。结论 RAPD技术不仅能鉴别种间差异,而且能揭示同种不同产地植物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8.
根据TNFα转换酶(TNFαconvertingenzyme,TACE)cDNA序列和TACE分子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首次从健康人脾贴壁细胞中扩增出TACEcDNA解整合素结构片段(disintegrindomain),并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刺激人脾贴壁细胞,观察其对TACE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健康人脾贴壁细胞中均存在TACEmRNA的自然表达,并且LPS对该表达具有上调作用,其上调程度与LPS刺激时间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39.
我院1995年开展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同时用4-0化学合成可溶性手术缝合线行皮内连续褥式缝合72例,与同期随机抽样相同例数的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切口愈合好,住院天数少,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横切口剖宫产72例,年龄23~36岁,平均28.6岁,初产妇71例,经产妇1例,娩出胎儿体重2.2~4.4kg,平均3.38kg,巨大儿4例,双胎儿1例,体重分别为2.2kg,2.5kg。产后出血6例,出血量最多800ml。纵切口剖宫产72例,年龄23~40岁,平均28.2岁,初产妇67例,经产妇2例,再次剖宫产3例,娩出胎儿体重1.85~4.5kg,平均3.39kg…  相似文献   
40.
细菌L型败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改良的Kagan氏培养基和血琼脂平板从324例临床上诊断为败血症患者的血液中检出细菌的L型74例(22.83%)。其菌落、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均符合细菌L型的特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L型最多见。在74例细菌L型阳性标本中,同时检出细菌型29株(8.95%),其余45例仅分离出细菌L型。细菌L型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提高病源菌的检出率和细菌L型败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