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辰  徐维平  魏伟 《山东医药》2008,48(37):110-111
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心理、生物化学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改变,本文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单胺类神经递质 1.1 5-羟色胺(5-HT)5-HT又称血清素,是机体重要的神经介质之一,与人类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Coppen等首先提出5-:HT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5-HT释放减少,突触间含量下降所致.动物实验提示5-HT不仅能直接作用于海马内糖皮质激素受体,还参与了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的激活与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及其与化疗的关系。方法将NSCLC患者149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77例和非老年组72例,用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检测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并对比分析化疗前后患者褪黑素、白细胞、血肌酐、尿素氮、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项生化指标和T细胞亚群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褪黑素水平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和非老年组患者中午12:00和夜间00:00褪黑素含量变化均有昼夜节律性;夜间的褪黑素值在化疗前后老年组为32.3±6.5和21.7±9.8,非老年组为43.6±7.9和25.3±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血肌酐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细胞亚群在治疗前后两组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CLC患者随着化疗的进行,夜间褪黑素水平渐进性下降,化疗可能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了褪黑素的合成。测定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对了解NSCLC临床治疗情况、减少不良反应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系统评价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成人惊恐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以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帕罗西汀(paroxetine)、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为检索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全文数据库自创刊起关于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最终纳入的RCT按照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严格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性研究采用Revfnan5.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8个RCT,共包括716名受试对象。治疗第1周、第2周和第4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的有效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帕罗西汀组,有统计学意义[第1周末,MD=-1.93,95%C/(-2.68,-1.19),P=0.57;第2周末,MD=-4.6,95%C/(-6.51,-2.69),P〈0.00001;第4周末,MD=-1.2,95%CI(-1.98,-0.43),P=0.35);治疗第6周和第8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的有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6周末,MD=-0.74,95%CI(-1.53,0.04),P=0.98:第8周末,MD=-0.55,95%CI(-1.21,0.12),P=0.72];疗程结束后的终末治愈率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9,95%CI(0.72,1.09),P=0.59];在分析的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所有不良反应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成人惊恐障碍的长期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但起效快于帕罗西汀,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胃癌组织中RUNX3、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对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甲基化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RUNX3、DAPK的甲基化状态.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UNX3、D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Run3、DAPK基因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77.8%(42/54)、90.7%(49/5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8.9%(21/54)、40.7%(22/54)(P<0.01).胃癌组织中RUNX3、DAPK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42.6%(23/54)、31.5%(17/54)比癌旁组织96.3%(52/54)、98.1%(53/54)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失(P<0.01).RUNX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DAPK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和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RUNX3、DAPK甲基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甲基化影响其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胃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甲基化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胃癌组织p16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P<0.01).胃癌组织中该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p16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频繁事件,在胃癌的发生中具有肿瘤特异性.  相似文献   
66.
甲氨蝶呤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老年CHF患者96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窦性HRT指标变化的差异;随访9~28个月,终点事件为患者心源性死亡,采用Logisitc回归法分析窦性HRT、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对CHF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 结果 按照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结果进行HRT分类,HRT的主要参数正常在心功能Ⅱ级(60.0%)与Ⅲ级(45.0%)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P>0.05);心功能Ⅲ级与Ⅳ级者(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但心功能Ⅱ级与Ⅳ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P<0.05),HRT在心功能Ⅳ级组明显减弱.平均随访(18.0±9.6)个月,96例患者中,心源性死亡34例,分析显示CHF患者死亡与HRT、低LVEF(≤45%)、年龄(≥6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分级相关. 结论 窦性HRT指标对老年人CHF预后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8.
甲硝唑对微生物法测定血清庆大霉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放免法与微生物法对比测定单用庆大霉素A组(8名)和庆大霉素 甲硝唑B组(6名)腹膜炎患者血清庆大霉素的浓度,A组两种方法测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微生物法测得结果明显高于放免法(P>0.01),且放免法测得A组与B组患者血清庆大霉素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甲硝唑干扰微生物的测定,使结果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
阿司匹林不同剂量和给药方法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于不同时间间隔,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鼠血浆中水杨酸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1(10 mg.kg-1.d-1,隔天一次)、实验组2(10 mg.kg-1.d-1,每天一次)、实验组3(30mg.kg-1.d-1,隔天一次)、实验组4(30mg.kg-1.d-1,每天一次),连续灌服阿司匹林7次后取血,观察各组大鼠血浆中水杨酸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一次用药与大剂量阿司匹林隔天一次用药后血浆中水杨酸浓度及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大剂量阿司匹林每天一次用药后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一次与大剂量阿司匹林隔天一次给药能起到同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