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设计最佳手术方案、个体化展示伤椎植骨区域及定向植骨的方向,以提高手术精度,实现精确植骨,实验利用MIMICS 10.0对患者胸腰椎骨折CT进行伤椎重建,模拟骨折复位;针对复何后椎体内骨缺损,设计最佳手术方案,测量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植骨最佳进针点、角度、深度等相关参数;导入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数字模型,进行虚拟手术并动画演示,观察操作过程、植骨范围.结果获得了受试病例L1暴裂性骨折,椎管无占位,模拟复位后骨缺损区位于椎体前中部,植骨通道长度30.91 mm:经皮椎弓根植骨过程动画演示直观形象.提示经皮椎弓根植骨计算机辅助个体化术前计划与模拟手术可设计出最佳植骨方案、获取精确手术参数、演示手术过程与机制,为手术操作或导航提供依据,为新术式交流提供直观、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C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与自由及激发肌电图(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技术在脊柱椎管内占位手术中应用的价值。 方法 对47例脊柱椎管内占位患者(颈椎4例,胸椎14例,胸腰段13例,腰椎13例,骶椎3例)行占位病变切除术中采用CSEP+TES-MEP+自由EMG+激发EMG监护。 结果 ①CSEP和 TES-MEP:监测成功率各为100%和93.6%;阳性率分别为19.1%和17.0%;联合监测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均为0%;10例诱发电位阳性均与手术操作有关,8例及时报警采取措施后渐恢复,2例MEP阳性未能恢复,术后肌力下降;6例CSEP改善,术后症状好转。②自由和激发EMG:34例患者术中出现自由EMG,其中1例马尾神经严密包裹病变的患者,术后小便功能异常,术后渐恢复。 结论 ①椎管内占位术中联合运用CSEP和TES-MEP监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能准确地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况;②术中自由及激发EMG监测可准确探查和鉴别占位病变神经组织分布,实时反映神经受激惹情况,预防医源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3.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 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_(11)~L_(13)),椎体切除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定L_1椎体爆裂骨折.试验分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和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及左轴向旋转和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对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逐渐减小,刚度逐渐增大;轴向旋转时,6钉组、5钉组的运动范围小于4钉组(P<0.05),6钉组刚度大于4钉组(P<0.05)、5钉组刚度与4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加载方向下,6钉组与5钉组的运动范围与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侧弯状态下,3种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经骨折椎3椎体6枚钉或5枚钉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传统的4枚钉固定,而6枚钉与5枚钉固定稳定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体外观察抗癌中药“卡宁”对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凋亡诱导基因fas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骨肿瘤细胞株的抑制能力,PCR检测对凋亡诱导基因fas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显示中药组fas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8),MTT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抑制率与含药血清作用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p<0.05,在15%含药血清72h时作用最强。体外实验表明,“卡宁”对MG-63细胞的fas活性有促进作用。结论对肿瘤细胞fas的促进可能是抗癌中药“卡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97年1月-2004年8月诊治的47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并对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脊柱、创伤手术是引起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术后3 d内和10 d后;肺栓塞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27.7%,均见于中央型和/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单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痊愈10例(21.3%),显效 18例(38.3%),有效19例(40.4%);肺栓塞者痊愈5例(38.5%),显效4例(30.8%),有效4例 (30.7%)。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者5例,肺栓塞复发者2例,瓣膜功能未恢复者3例。结论 (1) 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需行手术和发生创伤时,应采取措施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2)注意术后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两种影像学辅助检查相互配合可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77.
生物蛋白胶作为化疗药物载体治疗骨肉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纤维蛋白胶体作为恶性骨肿瘤化疗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对骨肉瘤细胞株进行培养,采用MTt法测定化疗药物及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对骨肉瘤细胞的抑制率,相对敏感药物梯度浓度的肿瘤抑制率,敏感药物与纤维蛋白联合应用对肿瘤的抑制率。结果:①单纯低、中浓度纤维蛋白对骨肉瘤细胞在体外有轻度抑制作用,高浓度则有促进瘤细胞生长作用。②低、中浓度纤维蛋白与盐酸阿霉素联合应用的抑瘤率比单纯盐酸阿霉素的抑瘤率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浓度纤维蛋白则有促进瘤细胞生长作用。纤维蛋白与顺氯伯(CDDP)联合应用的抑瘤率随纤维蛋白浓度升高而增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与甲氨蝶呤(MTX)联合应用在高浓度组抑瘤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纤维蛋白胶可作为CDDP、MTX而不是阿霉素(ADM)的良好缓释载体,并可增强前两者的药效。纤维蛋白胶与敏感药物制成的缓释系统用于局部治疗可在降低术后复发率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囊内型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分析用该手术治疗87例,其中40例行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7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死亡病例.Harris标准功能评定:单极人工股骨头组优良率75.0%,双极人工股骨头组优良率83.0%.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双极股骨头置换较单极股骨头疗效好.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小切口短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D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26例LDS患者。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的差异,评估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Cobb角矫正率及腰椎前凸角改善率,计算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结果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3.0±0.8)分和(3.0±1.1)分,较术前的(8.0±0.9)分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为62.5%。末次随访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7.7±2.8)°vs(17.3±5.5)°,P〈0.05],矫正率为55.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术前[(36.8±4.5)°vs(18.1±4.6)°,P〈0.05],改善率为103.3%。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LDS早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及验证中药制剂对闭合性骨折继发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选用新西兰长耳雄兔,制作右股骨中段骨折模型.服药组16只,按每日150mg/kg剂量喂养伤科接骨片,对照组16只,正常喂养.分别于伤后24、72、120、168小时四阶段观察伤肢周径、瘀斑面积及光镜所见组织炎症反应,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之值差别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制剂能有效减轻继发损伤的水肿、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