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坏疽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由于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引起的糖尿病足坏疽,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后,耱尿病足创面的愈合情况.方法 对1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及糖尿病足坏疽的患者,采用单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后,分离、采集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注射于患侧下肢,同时观察对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 观察指标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患肢发凉、疼痛情况明显改善;足坏疽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双下肢血管超声、踝/肱指数(ABI)、皮温、血管核磁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合并糖尿病足坏疽的患者,可以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在临床上收到较好的疗效,而且经济、方便、患者痛苦小,是临床可以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如何早期客观判定足坏疽伤口的预后及截肢(趾)的理想平面,从而达到尽可能多地保留肢体与提高截肢(趾)术后愈合率的目的。方法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2)测定方法检测了40例足坏疽病人。结果在5例最终截肢(趾)的糖尿病足病人中,其坏疽部位TcPO2均≤15mmHg,其中TcPO2在0—5mmHg者2例,TcPO2在6~10mmHg者2例,TcPO2在11~15mmHg者1例;所有经内科保守综合治疗而不采取截肢(趾)的手段而治愈的糖尿病足病人共35例,其坏疽伤口处的TcPO2≥30mmHg者22例,TcPO2在20~29mmHg者10例,TcPO2在16—19mmHg者2例,TcPO2=15mmHg者1例。结论当TcPO2〈10mmHg时,足坏疽的治疗应采用截肢(趾)的方法,当TcPO2〉30mmHg时,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达到治愈目的;对术前确定理想的截肢(趾)平面,TcPO2在20mmHg处截肢(趾),预示有80%的愈合可能,而TcPO2〈10mmHg处的截肢(趾),伤口几乎无愈合希望,TcPO2〉30mmHg时伤口愈合可能性更为理想。我们认为:截肢(趾)平面处TcPO2〉20mmHg为佳,≥30mmHg者,更能确保术后伤口的I期愈合。  相似文献   
23.
��������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糖尿病足”(DF)的概念。1972年,Catterall将糖尿病足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同时合并感染的足。1995年,中国第一届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对其进行了新的注释,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