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脂质体在医学领域的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脂质体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原来阻碍其实际应用的稳定性、长效性、导向性、原料和大量制备方法等问题都获得了不同程度解决。本文介绍脂质体在药物输送、疫苗、基因治疗等人类医学应用中的新发展及今后展望。  相似文献   
32.
患者男,21岁.因饮水呛咳15年余,行走不稳4年,反复头痛2年入院.查体:行走不稳,呈小脑共济失调步态,步态不规则,行走不能成一直线,向右倾斜,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左眼球向内下固定,左侧听力下降,右侧肌力Ⅳ级,轻瘫试验(+),左侧肌力、肌张力正常,Rombeg征(+),左侧Hoffmann(+),双侧巴氏征阴性.颅脑MRI示:脑桥偏后部内单发海绵状血管瘤,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受压,脑桥失去正常形态,体积明显增大.诊断:脑桥偏后部内单发海绵状血管瘤,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受压.经后正中入路行脑干肿瘤切除术,术中行Ⅴ、Ⅵ、Ⅶ、Ⅺ对脑神经肌电图(EMG)+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使用双极剔除肿瘤过程中,SEP N20波幅曾下降>50%(图1),立即行双极加水冷却,N20渐恢复,手术结束时已恢复至基本水平.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脑神经EMG监测可见少量自由肌电出现,BAEP各指标一直稳定,未发生变化.术后病理证实: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后2周复查,患者神志清醒,左眼闭合不全,左眼球向内下固定,双眼球垂直震颤,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左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肌力Ⅳ级,左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颅CT示脑桥占位已切除,脑桥、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改变,枕骨局部骨质缺如.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磁共振影像中棘突解剖在椎管占位病变手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25例椎管占位病变磁共振矢状位棘突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找出病变相关棘突间区别,并由此定位需要切除和打开的棘突和椎板.结果 25例椎管占位病变术中病变均准确定位,术中椎板和棘突切除数≤2.结论 磁共振矢状位上棘突解剖的特点可以作为椎管占位病变定位的依据,减小手术创伤及术后脊柱不稳定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患者女,64岁.自诉有血浆过敏史,未见有皮肤瘀斑,无明显出血倾向,否认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家族病史.入院时血压波动范围:170 ~ 190/90~100 mmHg.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血红蛋白浓度122 g/L(正常值范围113 ~ 151 g/L)、红细胞压积0.354(正常值范围0.335 ~0.450)、血小板计数257×109/L(正常值范围101×109/L~320×109/L)、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0.5 s(正常值范围10.8 -13.5 s)、国际标准化比值0.90(正常值范围0.8 ~1.2)、活化部分凝血酶23.1s(正常值范围25-35 s)、凝血酶时间测定34.3 s(正常值范围14 -21 s)、纤维蛋白原0.8 g/L(正常值范围2.0 ~4.0 g/L),肝肾功检查无异常,骨髓检查无异常.头颅MRI显示:左侧小脑脑桥角肿瘤(3.7 cm×4.0 cm ×3.7 cm).  相似文献   
35.
Rosai—Doffman病(Rosai—Doffman disease,RDD),即窦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病,是一种原发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该病变通常累及淋巴结,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伴有发热、  相似文献   
36.
前额纵裂入路切除儿童鞍区肿瘤100例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目的 探索前额纵裂入路切除儿童鞍区肿瘤的适应证,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小儿组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经前额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肿瘤10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87例,大部分切除13例;其中双侧嗅神经保留84例。结论 前额纵裂入路是切除向鞍抽,鞍上及三脑室前部生长肿瘤比较好的方法,手术在直视下操作,手术盲区小,便于保留重要结构。肿瘤全切率高。  相似文献   
37.
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三脑室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三脑室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切除三脑室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成人尸头,在5~25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测量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到胼胝体表面的距离、胼胝体的厚度、前联合后缘到室间孔后缘的距离、分离透明膈间腔、观察统计冠状缝前后的引流静脉。结果该入路可在直视下进入三脑室。(1)冠状缝到胼胝体表面的距离43.7mm,范围:40.1~45.9mm;(2)胼胝体厚度大约(5.1±1.6)mm,平均厚度:5.3mm;(3)前联合后缘至室间孔后缘的平均距离为10.2mm,范围:9.5~11.5mm;(4)三个标本没有分开透明膈间腔,在剩下的标本中,在高倍显微镜下用显微剥离子分开透明膈间腔;(5)冠状缝前5cm引流静脉很少,而冠状缝后引流到矢状窦的静脉却异常密集。结论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按生理间隙进入,直视下操作,对周围重要结构损伤很小,是手术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38.
目的为探讨小儿下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1月至2001年9月间收治的27例小儿下丘脑胶质瘤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小儿下丘脑胶质瘤占同期小儿颅内肿瘤的1.9%,占鞍区肿瘤的6.9%。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和下丘脑损害。27例中全切除4例和次全切除17例和大部分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1例术后行放疗。随访23例,效果满意19例,生活能自理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小儿下丘脑胶质瘤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放射学检查综合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未全切除术后应放疗。  相似文献   
39.
合成疫苗预防自身免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0.
小鼠IgG类单克隆抗体三种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