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挥发性酚实验中用蒸镏水代替无酚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挥发性酚实验分析中的实验用水进行探讨和改进。方法 按 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中规定的操作步骤 ,直接采用蒸馏水代替无酚水为实验用水 ,通过空白实验比对等质控考核工作来考察两种实验用水的差异。结果 精密度、准确度都能符合环境分析要求 ,并能降低成本、省时、省电、提高工效。结论 在挥发性酚实验中可直接用蒸馏水代替无酚水。  相似文献   
52.
目的 通过构建胃肠结石治疗决策树,优化胃肠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1例胃肠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据此绘制胃肠结石的治疗决策树。结果 51例患者中,20例有急性表现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取得成功。31例无急性表现的患者中,4例为罕见结石(毛发结石),其中1例通过内镜治疗获得成功,3例通过手术治疗获得成功;另外27例为常见结石(主要为植物结石),其中药物治疗成功7例,内镜治疗成功17例,手术治疗成功3例。结论 根据绘制的胃肠结石治疗决策树,发现对于有急性表现的胃肠结石患者,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无急性表现的罕见结石患者,尽管有内镜治疗成功的个案,但首选仍为手术治疗;对于无急性表现的常见结石患者,则首先考虑药物和内镜治疗,若这2种方法无效,则推荐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提高对Fabry病致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患者,男,61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伴气促,体检发现心脏扩大,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肥大伴左右室壁收缩活动减弱,EF 28%.初步诊断:心力衰竭.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血液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谱、cTnT)、NT-proBNP、24h尿蛋白定量、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等常规检查.必要时根据病情及检查结果进行肾穿刺活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予以呋塞米、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治疗后患者心衰症状仍有反复发作,查肌酐113 μmol/L,cTnT 0.122 ng/mL,NT-proBNP 2808 pg/mL,因患者1月前胸闷为持续性,结合心电图存在动态变化,cTnT异常,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左前降支近段至中段长病变伴钙化,局部血栓形成,最重处狭窄80%,在IVUS指导下行PCI术,术后规律药物治疗,心衰症状缓解.结论 Fabry病累及心脏可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为左心室肥厚),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病变,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Fabry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4.
阿魏酸哌嗪对肾大部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阿魏酸哌嗪在肾大部切除大鼠模型中对残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 4组 :假手术组 (sham组 )、5 / 6肾大部切除组 (NX组 )、NX 阿魏酸哌嗪 (5 0mg·kg-1·d-1)组 (PF组 )和NX 福辛普利 (2 5mg·kg-1·d-1)组 (F组 )。 8周后观察大鼠 2 4h尿蛋白、BUN、血肌酐以及肾脏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IV胶原、纤连蛋白 (FN )。用RT -PCR的方法测定了肾皮质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mRNA和组织性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1(TIMP - 1)mRNA的表达。结果 :PF组和F组大鼠的尿蛋白明显低于NX组 (P<0 .0 1)。病理上 ,接受肾大部切除术的大鼠均可见基质增生 ,肾小球硬化 ,但和NX组相比 ,用药组肾小球硬化程度明显较轻 ,其中阿魏酸哌嗪组肾小球硬化程度最轻 (P <0 .0 5 )。RT -PCR提示NX组肾皮质TGFβ1mRNA和TIMP- 1mPNA的表达明显较Sham组高 ,用药组上述指标也明显低于NX组 (P <0 .0 5 )。结论 :在 5 / 6肾大部切除模型中 ,阿魏酸哌嗪对 5 / 6肾大部切除大鼠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它能下调TGFβ1mRNA和TIMP -1mPNA ,减少细胞外基质 ,减少尿蛋白等有关。  相似文献   
55.
面神经麻痹临床常见,治疗见效慢,笔近10a来用中西医结合针刺辨症治疗,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一、一般资料本组92例,住院28例,门诊64例。其中男41例,占44.5%,女51例,占55.5%。均为成年人,最大72岁。病因:苯中毒36例,明确药物史1例,放疗1例,化疗2例,原因不明52例(包括伴有贫血5例,肝硬化4例,以及有伤寒、疟疾病史等)。病史最短者3个月,最长10余年。二、仪器和治疗方法仪器由苏州大学物理系研制、江苏省张家港市医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评价老年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锚定法与微型钛板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2-2014-08在本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83例,其中应用锚定法固定43例,应用微型钛板固定40例。锚定法组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46~72岁,平均68.6岁,JOA评分为5~12分,平均(8.34±1.25)分;微型钛板组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47~71岁,平均64.1岁,JOA评分为6~13分,平均(8.89±1.98)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个月和术后1年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锚定法组高于微型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应用微型钛板完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获得早期稳定,便于功能锻炼,减少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8.
背景:应力缺失是导致运动不足人员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通络生骨胶囊具有促进骨生成的作用,其对应力缺失模型大鼠p38通路的影响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应力缺失性骨质疏松大鼠p38的变化,以及通络生骨胶囊对其改善作用。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除正常组外以鼠尾悬吊法制备动物应力缺失模型,药物低、高剂量组从造模次日起每日灌胃给予0.6,1.2 g/kg的通络生骨胶囊。造模21 d,取腿骨,进行形态学观察;分离成骨细胞,Western blot 法测定p38蛋白含量。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成骨细胞显著减少,骨小梁面积及其百分比、骨小梁厚度等显著降低,p38表达总量显著升高,但磷酸化p38与对照组无差异。高剂量的通络生骨胶囊可显著增加应力缺失大鼠成骨细胞个数,增大其骨小梁面积,促进磷酸化p38的表达;而低剂量的通络生骨胶囊则降低了磷酸化p38的表达。说明应力缺失可导致大鼠骨质疏松,高剂量的通络生骨胶囊可通过增强p38磷酸化水平预防应力缺失导致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399与人类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751基因多态性与苯乙烯致周围血淋巴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东省某机车外壳生产厂126名苯乙烯作业人员为接触组,150名非苯乙烯作业人员为对照组。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患者XRCC1 399位点和XPD 75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苯乙烯致周围血淋巴细胞损伤的关系。结果 XRCC1 399 Arg/Gln分布主要以Gln/Gln和Arg/Gln基因型为主,Arg/Arg基因型仅出现在少数人群中。XPD 751 Lys/Gln主要以Lys/Lys基因型为主,未发现Gln/Gln基因型者,2种基因的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接触组携带XRCC1 399 Arg/Gln和Gln/Gln基因型的个体周围血淋巴细胞双核微核率低于Arg/Arg基因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XPD 751 Lys/Gln基因型的个体周围血淋巴细胞双核微核率高于Lys/Lys基因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 399和XPD75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苯乙烯致周围血淋巴细胞损伤有关系。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利用多晶硅纳米孔技术人工合成一种多孔隙薄膜,并在薄膜上培养狗肾脏细胞(MDCK),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膜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对硅片进行旋涂光刻胶、湿法刻蚀、电镀等以形成一种孔隙规整的多孔薄膜,并采用多种细胞外基质对其进行包被修饰,然后进行MDCK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及功能等。 结果 人工合成了一种孔隙大小可控,孔隙结构规整的多孔隙薄膜。多种细胞外基质包被并不影响膜孔径结构,其中Ⅳ型胶原包被后细胞最容易黏附、生长、增殖。多孔隙薄膜不诱导细胞死亡,也不诱导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与细胞之间结合紧密,顶端有丰富的微绒毛形成,提示其功能活跃。 结论 基于MEMS工艺研制的多孔隙薄膜生物相容性较好,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可以考虑作为组织工程模拟肾小球滤过膜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