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经导管闭胸式急性冠脉闭塞实验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相似文献   
42.
2011年9月8-10日,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论坛在美丽的羊城广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长城国际心脏病会议组委会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90余位临床心血管、预防与流行病学,以及心血管康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800余名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代表一起,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讨论与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terpulsation EECP)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共469例,其中85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EECP组),另384例予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临床随访6~72个月,部分行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左室功能和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 (1)基线资料:对EECP组81例(95%)和药物组350例(91%)成功进行了随访,两组在临床资料、造影特征和介入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临床终点事件:EECP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8.6%比17.4%,P<0.05);EECP组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18.5%比35.4%,P<0.01).(3)超声心动图:两组基线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相似,但复查时EECP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⑷冠状动脉造影:两组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CP组出现侧支循环患者数明显多于药物组(17.9%比5.1%,P<0.05),复查时病变血管参考内径[(3.29±0.61)mm比(3.06±0.50)mm,P<0.05]和支架内最小腔径[(3.02±0.59)mm比(2.67±0.62)mm,P<0.01]均显著大于药物组.结论 对于介入治疗成功的冠心病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可减少心绞痛复发,改善预后和心功能,并可能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左心室假腱索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左心室假腱索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 ,回顾性分析 1989年 7月~ 1999年 7月住院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出左心室假腱索的患者 15 8例。结果显示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 5 7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 10 1例 ,其中出现心前区杂音5 8例 ( 5 7.4% ) ,心律失常 88例 ( 87.1% ) ,6 6例经过抗心律失常治疗 ,显效 5例 ( 7.6 % ) ,有效 15例 ( 2 2 .7% ) ,5 6例无效( 6 9.7% )。提示 :左心室假腱索可出现在健康人中 ,常引起心前区杂音及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疗效差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5.
1 引言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缺血性坏死、退行性改变、黏液样变性、先天性发育畸形、风湿性疾病及创伤等原因造成的心脏瓣膜(瓣叶)及其附属结构(包括瓣环、腱索及乳头肌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以瓣膜增厚、粘连、纤维化、缩短为主要病理改变,或伴有瓣环的扩张、腱索及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以单个或多个心脏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前向流动障碍和(或)反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脏疾病.目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体外反搏治疗新装置CN3的充排气工作模式和动力系统比旧装置CN2有了较大的改进,为此对比观察CN3与CN2的反搏指脉波变化和效果.方法 冠心病患者45例,分别采用CN3与CN2治疗1h,分别测定指脉波的D/S(舒张波/收缩波)的波峰比值和面积比值.结果 CN3组、CN2组的波峰比值分别是1.77±0.39、1.52±0.19.CN3组高于CN2组(P<0.01);CN3组、CN2组的而积比值分别是2.25±0.64、1.64±0.22,CN3组高于CN2组(P<0.01).结论 CN3提高指脉波峰值和面积,其反搏效应优于CN2.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34头猪分成正常饲养组(NF,n=8),高脂喂养组(HF,n=13)和高脂喂养+反搏组(HF+EECP,n=13)。HF+EECP组隔天反搏治疗2h,总共反搏36 h,36 d。分别于体外反搏前(0 d)、反搏中(18 d)、反搏后(36 d),采用高频超声检测猪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方法,比较反搏组与非反搏组治疗前后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6 d后,取HF+EECP组的前降支进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HF+EECP组反搏后FMD明显升高,分别为5.2%±1.7%(0 d),12%±6%(18 d),和11.4%±2.8%(36 d,P〈0.01);而HF组FMD下降,分别为7.8%±3.7%(0 d),7%±4%(18 d),5.1%±2.0%(36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组比较,于反搏中、后检测HF+EECP组血hsCRP明显降低[(0.327±0.076)mg/L vs(0.469±0.168)mg/L(18 d);(0.31±0.09)mg/L vs(0.51±0.26)mg/L(36 d),P〈0.01]。反搏后,HF组冠脉内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大量脱落、斑块形成,HF+EECP组内皮细胞呈流线型排列、脱落程度显著减轻。【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8.
49.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及其装置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外反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并于2002年正式纳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冠心病学会(AHA/ACC)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指南。作者近10年来研究证实:体外反搏能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猪模型上,也证实了体外反搏不仅可以改善血流灌注,还可以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调节一系列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达到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的目的。上述新作用机制的发现,促进了新型体外反搏装置的深入研制,推进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伴巨大左房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疗效.方法对36例患者按改良的Inoue方法行PBMV,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术前后左房平均压(LAP),二尖瓣跨瓣压差(MVG),肺动脉收缩压(SPAP),二尖瓣口面积(MVA)和临床NYHA心功能变化.结果手术操作成功率达94%.术后LAP、MVG及SPAP均明显下降(12.2±4.4 vs 27.6±10.3;5.2±2.3 vs 20.7±5.5;41.1±15.4 vs 76.8±19.3;P均<0.01),MVA明显增加(1.88±0.31 vs 0.65±0.12,P<0.01),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伴巨大左心房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行PBMV的成功率仍很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