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1.
目的:通过观察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刀松解和电针法治疗该综合征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造模28d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分别观察下丘脑nNOS、 CCK-8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nNOS、 CCK-8阳性细胞和纤维数量较正常组增多;针刀组及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下丘脑nNOS阳性细胞和纤维的表达增多,光密度升高,而CCK-8阳性细胞的表达减少,光密度降低.结论:针刀松解法与电针可通过增加下丘脑nNOS及减少CCK-8的表达,达到中枢镇痛的目的,以减轻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引起的下腰痛.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实验关于针刀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治疗机制研究主是从调控软组织炎性反应为主要切入点,但尚未从软组织损伤修复的角度加以研究。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05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海战伤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68只,其中51只用于制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 方法:6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7只。针刀干预组:于造模后15 d,在麻醉下,用针刀于大鼠第三腰椎横突后半段表皮投影处刺入至深筋膜下,行疏通切割两三刀,出针,按压针孔止血;封闭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用0.45 mm×12 mm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刺入腰3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下,注入20 g/L利多卡因注射液0.05 mL+地塞米松注射液0.01 mL+维生素B12 0.01 mL+氯化钠注射液0.13 mL,出针,按压止血。模型对照组造模但不干预、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 主要观察指标:于造模后15 d各组取1只大鼠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造模后21,30 d,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材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计算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指数。 结果:68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5 d正常对照组结构正常;其他3组血管充血,并见淋巴小结形成。造模后21 d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大鼠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较少,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胶原重建开始;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分泌增多。造模后30 d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增生,可见红细胞散在分布,有增生的毛细血管;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可见纤维组织排列成行;针刀干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形成减少,瘢痕面积小。②造模后21 d正常对照组可偶见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封闭对照组与针刀干预组大鼠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少;而此时模型对照组可见成纤维细胞增殖较重,胶原分泌增多。造模后30 d正常对照组可少见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模型对照组、封闭对照组、针刀干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程度均有增强的趋势,但针刀干预组的增殖程度最低。③造模后21 d和30 d,针刀干预组的增殖指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封闭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指数与模型对照组在30 d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针刀干预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组织修复可能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水平,从而防止了组织瘢痕挛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疼痛康复医学体系的诊疗范围、病种及治疗特点,从国际、国内等多个方面探讨疼痛康复治疗理念和最新发展趋势。提出疼痛康复医学的发展必须得到重点关注。从中国国情需要出发,利用业已成熟的中医疼痛康复治疗技术结合西医慢性疼痛诊断治疗,提倡中西医结合"大康复"治疗理念。在实践中提出目前中国发展疼痛康复医学存在的问题,给出医疗模式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电导经皮局部透药(高乌甲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超声电导经皮局部透药(高乌甲素)治疗,对照组给予超短波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同时采用膝关节HSS量表对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其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及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电导经皮局部透药(高乌甲素)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减轻患膝肿胀、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误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将我科室收治的1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误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一氧化氮在急性软组织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其在慢性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氨基胍对其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慢性软组织损伤模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损伤局部软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与炎症反应及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氨基胍干预后对以上关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9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海战伤研究中心二级实验室完成.材料:将96只SD大鼠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氨基胍组共3组,每组32只.方法:模型组将0.3 cm×0.3 cm大小的明胶海绵胃入第三腰椎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中层下制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氨基胍组从造模14 d开始,按50 mg/kg剂量经腹膜内给药,2次,d,直至处死前1 d为止;正常组为不做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于首次氨基胍干预后1,3,7,14 d检测各组第三腰椎横突周围骨骼肌及其他软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织化学灰度值、一氧化氮含最及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损伤局部软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与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相一致.氨基胍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中由炎性因子诱导诱导犁一氧化氮合酶大量表达生成的高浓度的一氧化氮是造成慢性软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作用可以被氨基胍所抑制,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L3横突综合征大鼠模型。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刀组、封闭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7只大鼠。第15天对相应组别进行针刀和封闭干预。于第21、30天时,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取材后,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和凋亡的检测,并计算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指数。结果:第21天和第30天时,针刀干预组的增殖指数、凋亡指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针刀干预组与封闭对照组在第21天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30天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刀干预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组织修复有效,可能是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从而防止了组织瘢痕挛缩的形成,印证了中医微观阴阳平衡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学说,应用“生物全息诊疗法”,单取第二掌骨侧全息头穴治疗血管性头痛32例,取得了痊愈率53.13%,总显效率81.26%,总有效率96.89%的显著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甲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刀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康复科医学门诊收治的跟痛症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予以针刀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治疗1次/周,连续治疗2次。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足的疼痛和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治疗前后组内比较VAS评分明显下降(P 0. 05); AOFAS后足功能评分显著上升,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刀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跟痛症,与单纯使用针刀治疗比较,具有缓解疼痛彻底、疗效持久、不易复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阻滞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压痛情况(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分值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