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观察胃下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进行治疗;结果:临床观察治疗38例,有效率达92.11%;结论:利用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将72例T2DM患者依据CIMT值,分为内膜正常组(35例)、动脉硬化组(37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硬化组年龄(60.03±9.68)岁、糖尿病病程(7.81±5.63)年,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年龄(52.29±7.46)岁、糖尿病病程(4.47±3.95)年,而动脉硬化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分别为(11.96±4.73)μmol·L-1、(8.86±3.61)μmol·L-1,低于内膜正常组的(14.05±3.98)μmol·L-1、(10.54±3.17)μmol·L-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表现,入院后均完成CTA、CT灌注扫描(CTP)检查,分析CTA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CBF低于对照组,CBV、MTT、TTP均高于对照组(P0.05);CTA检出正常43支,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23支,闭塞13支,与TCD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 CTA配合CTP检查有助于综合评估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模,以大鼠粪便含水率、粪便性状评分及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判断造模是否成功。评价乌梅丸对大鼠粪便含水率、粪便性状评分、AWR评分、双歧杆菌/乳杆菌(B/E)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结果:(1)大鼠IBS-D模型制备成功;(2)乌梅丸可以降低大鼠粪便含水率、粪便性状评分、AWR评分(P 0. 05),对大鼠腹泻症状有缓解作用;(3)乌梅丸可以升高大鼠B/E值(P 0. 05),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4)乌梅丸可以降低大鼠血清TNF-α、IL-6含量(P 0. 05),减轻炎症反应。结论:乌梅丸对IBS-D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和降低血清TNF-α、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5.
对目前国内信息管理工具在肿瘤疾病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简要综述,总结此领域中信息管理软件应用的优势和不足,发现信息管理的应用为肿瘤疾病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肿瘤的注册登记、随访、防治、数据管理和专项数据库建设方面尤为突出,但仍缺少功能全面的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中医综合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地位的提升,急需探索开发能够体现中医综合治疗特色和满足肿瘤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求的肿瘤信息管理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46.
周明  丁晓洁  岳明  张峰  嵇晓玲  巩小娜  冯宏伟 《中国校医》2011,25(6):419+421-419,421
目的探讨营养教育对学生关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选修课的学生,以集体授课方式进行营养教育,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前后学生知识水平及饮奶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教育可改善医学生的饮奶行为。  相似文献   
47.
吡格列酮对高脂喂养SD大鼠visfa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Visfatin由Fukuhlara等[1]2005 年发现,主要由内脏脂肪分泌.具有促进脂肪形成、降低血糖等类胰岛素作用,与肥胖、2型糖尿病有着密切联系.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因子的产生[2].本研究通过高脂喂养建立肥胖SD大鼠实验模型,用吡格列酮干预来观察其对visfatin表达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8.
临床营养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临床营养科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2].本院营养科于2012年8月初正式成立,经过前期和立科后准备,顺利通过三甲医院的现场评审,为及时总结本院营养科在三甲迎评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利于医疗护理与服务质量的持续性改进,在此浅谈三甲迎评中营养科建设与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高压氧暴露组.2组再各分5组,分别为腩缺血1 h再灌注后1、3、5、7、14 d组,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进行高压氧暴露,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FGFR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1 d,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和FGFR的表达,3 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14 d时仍有表达;高压氧暴露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同一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通过促进bFGF和FGFR表达,可能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0.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有关,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对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05/12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只,体质量220~260g,清洁级。方法: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实验组(n=24)和假手术组(n=4)。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其余步骤同实验组。①神经功能测试:实验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1h再灌注6h、12h、24h、3d、7d、14d按Bederson评分法评分(0分:无神经功能缺失,1分:前爪曲屈,2分:不能够对抗来自对侧的推力,3分:行走时转圈,4分:摇动,5分:神志恍惚)。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组分别于脑缺血1h再灌注后6h、12h、24h、3d、7d、14d取材,假手术组于术后24取材。将大鼠麻醉,断头取脑,切取视交叉后方约5mm的脑组织,切片(厚度5μm),每隔10片抽取1片,帖于多聚赖氨酸处理的玻片,晾干备用。③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观察。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检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即高倍镜下随机各取4个视野进行阳性细胞记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观察。③大鼠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比较。结果:大鼠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7,14d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分别为(1.50±058),(1.50±0.78)分,低于再灌注6h[(3.00±0.00),P<0.05]。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观察结果:脑损伤区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明显的周隙,形态不规则、出现核固缩,细胞染色呈紫蓝色,核仁消失,并有许多散在的细胞碎片。③大鼠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比较: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h、12h、24h、3d、7d皮质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8.75±2.06),(11.13±1.14),(19.75±3.18),(17.38±3.11),(11.23±2.28)个,高于假手术组[(3.88±1.46),P<0.05],纹状体区分别为(8.25±2.21),(11.34±2.21),(18.23±2.64),(18.56±2.34),(11.31±2.14)个,高于假手术组[(4.12±2.24)个,P<0.05];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h、12h、24h、3d、7d皮质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阳性细胞数分别为(7.63±1.50),(10.50±2.34),(15.55±3.12),(15.37±3.01),(8.86±2.75)个,高于假手术组[(4.13±1.81),P<0.05]。纹状体区分别为(8.33±2.31),(10.24±2.09),(14.72±2.17),(14.24±2.77),(8.38±2.05)个,高于假手术组[(3.76±2.35)个,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脑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及其受体主要在皮质和纹状体区表达,再灌注12h~7d持续高表达,1~3d达高峰,但在再灌注14d后表达明显减少,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早期表达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