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8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为减少明显的瘢痕和面神经损伤的机会,采用内镜辅助经口内入路进行成年人髁突下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从2003年4月—2005年12月就诊的11例髁突下骨折病例,全麻下口内切开,内镜辅助下进行髁突下骨折的复位与内固定,同期行其他部位骨折的复位与固定。结果:11例患者中有9例获得了良好的解剖复位,另2例因存在骨质缺损未能达到精确的解剖复位。手术后恢复较快,均无面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期为1.5~3.8a,平均2.2a。术后6个月内关节功能正常,瘢痕不明显;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为3.6cm,2例患者出现关节弹响,但不影响生活。结论:经口内入路内镜辅助的下颌骨髁突下骨折复位与固定可达到开放性手术类似的疗效,并可减少瘢痕的形成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
目的:介绍一种建立兔颞下颌关节囊内黏连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手术暴露16只兔右侧的颧突根部、眶下壁和眶后壁处组织,在颧突根部的前下方,用带有弹力橡皮筋的针自下向上垂直穿过关节盘的前伸部,将双股弹力橡皮筋从9.5mm向前牵引至40mm,达1.20N的牵引力,并将其固定于眶骨上制备的小孔中。术后分期进行MRI和内镜检查,确定有、无关节盘移位和黏连形成,随后处死动物取关节标本,以备光镜、电镜研究。结果:所有兔的下颌骨均不同程度地偏向对照侧,且伴有前牙的斜向磨耗。MRI证实,所有关节盘均出现了前移位,部分动物模型的实验侧关节上腔内有黏连带形成。结论:本实验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建立颞下颌关节囊内黏连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改进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注册标记系统,使其更加无创,同时达到导航系统的精确要求。方法:采用热塑型塑料面罩,依照人体面部特征加热塑型,表面双侧颞部、眉弓中点和颧骨最高点安置6个塑料标记点.内部随意安置6个标记点。CT扫描获得影像学数据,输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后,分别选用4个(内外各2个)、6个(内外各3个)和8个(内外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和配准,每组设置5种组合,每点读取3次坐标值,取平均值代入配准误差公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取4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f1.58_±0.25)mm;取6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28±0.21)mm;当标记点数量达到8个时,导航系统的配准精度达(1.06±0.10)mm。4点组与6点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49),6点组与8点组间无显著差异(P=0.1402)。结论:热塑型塑料面罩表面放置标记点可避免患者创伤,配准精度完全符合导航系统的要求和卯圆孔穿刺的特定要求,在应用中至少应有6个标记点。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CT、MRI及手术探查观察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后的变化,为该疾患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9—2010年收治的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患者7例11侧关节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伤前均无关节症状,但在伤后出现长时间的关节区疼痛和开口受限,其中6例合并面部骨折,曾在其他医院或由其他医师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区的MRI检查,对受伤后即刻和再次就诊的CT进行比较。所有病例进行了手术探查,术中所见进一步证实影像学的变化。结果:CT显示,87.5%(7/8)的髁突在受伤即刻表面骨质"完好",而伤后1个月至1a出现骨质破坏。伤后1个月至1a的MRI检查显示,所有11侧关节均出现盘前移位,90.9%(10/11)的髁突伴骨质破坏。手术探查显示,2侧关节出现骨性黏连,3侧关节髁突表面骨质破坏与关节窝纤维性黏连,5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变性伴黏连,1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无明显破坏,关节盘前移位但形态尚可。结论:无髁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如伴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骨关节病和(或)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三维CT头影测量分析,探讨保存髁突软骨在生长期山羊囊内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个月龄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4),实验组双侧髁突造成囊内骨折并同期行手术复位固定,一侧保留髁突软骨,另一侧切除髁突软骨。术后即刻、3个月和6个月行头颅CT扫描,采用SimPlant11.2软件进行髁突高度的三维测量,通过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下颌支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保留髁突软骨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下颌支的平均高度为(51.85±1.67)㎜和(56.25±4.49)㎜,切除髁突软骨组为(45.18±1.31)㎜和(46.59±1.66)㎜,对照组为(51.52±1.95)㎜和(56.19±3.38)㎜。其中,保留髁突软骨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髁突软骨组和切除髁突软骨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复位固定生长期髁突囊内骨折时,保存髁突软骨不会影响下颌支生长发育;破坏髁突软骨则导致下颌支生长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46.
颞下颌关节强直是一类严重影响口颌系统功能的疾病,会导致开口受限,严重者引起面部畸形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由于创伤是引起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断、分类和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与静压力下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响应的关系。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髁突软骨细胞,100 kPa静压力条件下,分别对P2代髁突软骨细胞进行0、1、2、3、4 h的加压处理;采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比较分析髁突软骨细胞COL2A1、Ihh和PTHrP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RT-qPCR检测分析静压力对Ihh和PTHrP基因水平表达的影响;选取0 h和3 h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estern印迹实验发现:压力加载3 h后,COL2A1出现明显高表达;Ihh蛋白表达在0~2 h内逐渐升高,在2~4 h内却逐渐降低;PTHrP在0~2 h内蛋白表达逐渐升高,并在2~4 h内维持着一个较高水平的表达。RT-qPCR检测发现Ihh在压力加载1 h时出现明显高表达,而PTHrP则在2 h时出现明显高表达。100 kPa静压力加载3 h后,髁突软骨细胞突起增多、变长。结论 兔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宜的静压力可以提高髁突软骨细胞的成软骨能力;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参与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改变的适应性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48.
目的: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探讨与下颌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相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TMs)的阻生类型,并观察手术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与阻生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确诊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相交的378例患者共658侧阻生牙,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将阻生牙分为4类:Ⅰ类位于神经管的上方,Ⅱ类位于神经管的颊侧,Ⅲ类位于神经管的舌侧,Ⅳ类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之间。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拔除,术后观察容易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阻生类型,统计各种类型神经损伤的例数,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阻生牙拔除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率为6.8%(45/658)。其中,第Ⅰ类15例(15/332)发生下唇麻木、第Ⅱ类19例 (19/108) 发生下唇麻木、第Ⅲ类11例(11/210)发生下唇麻木,第IV类未发生下唇麻木(0/8)。统计学分析显示,阻生牙拔除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第Ⅱ类和第Ⅲ类下牙槽神经损伤率有显著差异(P<0.01),第Ⅰ类和第Ⅲ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CBCT冠状位可将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相交的患者分为4类,手术拔除过程中均有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危险,尤其是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的阻生牙。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分析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 S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特点,对其在MRI影像上进行分型,并通过MRI影像探讨其潜在侵袭性。方法 收集2004年4月—2015年12月间治疗的171例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的MRI影像资料。依据MRI特点,将瘤体分为游离体型、均质型以及混合型;依据骨质破坏程度分为无侵袭期、软骨破坏期、骨吸收期以及骨穿孔期,对两者关系以及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AS 16.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 游离体型患者55例(32.16%),均质型84例(49.12%),混合型32例(18.71%)。术中所见,70例(40.94%)有关节窝骨质破坏,而MRI无法识别软骨破坏期。14例骨穿孔期患者中,11例(78.57%)属于均质型,3例(21.43%)属于混合型;与无侵袭期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9)。2例患者复发,均为均质型。结论 在MRI影像上,均质型和混合型滑膜软骨瘤病更具有侵袭性,应行滑膜切除术,甚至部分截骨术。  相似文献   
50.
关节旁黏液瘤是一种来源于腱鞘、韧带等关节旁组织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目前未见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旁的报道。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TMJ旁黏液瘤,其体积巨大并累及髁突前内侧的颞下间隙。采用经髁突及盘前附着进路摘除肿瘤。术后随访2.5 a,患者无不适主诉,无颌面部畸形和开口受限,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未复发。经髁突及盘前附着进路不仅保存了正常TMJ的结构和功能,还利于完整摘除肿瘤,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