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通过分析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在颌面部常见脉管疾病诊断中准确性、特异性,探讨FNAC是否可作为颌面部脉管疾病鉴别诊断的常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激光整形美容门诊就诊的面部肿物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入组病例的关键信息;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手术组以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非手术组以治疗远期疗效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判断FNAC诊断口腔颌面部脉管疾病准确性。结果:共纳入病例93例,男性51例,女性42例,中位数年龄2.5岁。FNAC诊断脉管疾病结果为阳性的病例67例,其中最终诊断符合脉管疾病63例,不符4例,诊断结果为阴性病例26例,符合脉管疾病5例,不符合脉管疾病21例,对脉管疾病诊断的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4%;手术组29例,20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69%), 9例不符。误诊的9例最终病理结果包括脉管畸形3例,神经纤维瘤2例,错构瘤、皮脂腺囊肿、腺淋巴瘤、描述性诊断各1例。非手术组64例,61例与临床诊断符合,3例不符合,不符合病例均为脉管畸形。FNAC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总符合率为86%。结论:FNAC创伤小、结果回报快,对口腔颌面部常见脉管疾病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可作为临床筛查手段,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贴附植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颅面部不同部位贴附植骨后的体积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例采用自体下颌骨外板同时行下颌角及部分体部(角体部)、上颌前部的贴附植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术后即刻、术后半年的CT数据,利用三维CT分体重建和数据配准分割技术,对配准后的下颌角体部及上颌前部2个植骨区域的术后即刻与术后半年的2组数据同时进行分割,分别独立出2个下颌骨外板贴附植骨区域,对移植骨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于下颌角体部,术后半年体积缩小20.8%±7.2%,差值分析显示吸收的主要部位为靠近下颌骨下缘及后缘;移植于上颌前部者体积缩小11.2%±2.3%。2个部位移植骨体积吸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于颅面部不同部位,骨吸收的程度不同,受区局部力学环境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对吸收率的量化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表情运动的可重复性,为患者手术等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参照数据。方法:征集面部结构大致对称、无面部运动及感觉神经障碍病史的志愿者共15名(男性7名,女性8名,中位年龄25岁)。使用三维动态照相机记录研究对象的面部表情运动(闭唇笑、露齿笑、噘嘴、鼓腮),分辨率为采集频率60帧/s,挑选每个面部表情中最有特征的6帧图像,分别为静止状态时图像(T0)、从静止状态至最大运动状态时的中间图像(T1)、刚达到最大运动状态时的图像(T2)、最大运动状态将结束时的图像(T3)、最大运动状态至静止状态时的中间图像(T4)及动作结束时的静止图像(T5)。采集两次面部表情三维图像数据,间隔1周以上。以静止图像(T0)为参照,将运动状态系列图像(T1~T5)与之进行图像配准融合,采用区域分析法量化分析前后两次同一表情相同关键帧图像与对应静止状态三维图像的三维形貌差异,以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表示。结果:闭唇笑、露齿笑以及鼓腮表情中,前后两次的对应时刻(T1~T5)图像与相应T0时刻的静止图像配准融合,计算得出的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撅嘴动作过程中,前后两次T2时刻对应面部三维图像与相应T0时刻静止图像配准融合,得出R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的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的面部表情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但是噘嘴动作的可重复性较差,三维动态照相机能够量化记录及分析面部表情动作的三维特征。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正颌外科手术中常用软硬组织三维头影测量标志点的可重复性,为精确的正颌外科三维头影测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9名颅颌面骨骼及咬合关系正常的志愿者拍摄螺旋CT,并三维重建.由同一研究者选取54个头影测量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共3次,每次间隔一周.共定点3186个,每个点包括x,y,z三个坐标数据,共获取数据9558个.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Correlation,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每个标志点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 86.5%的标志点ICC值大于0.9,其中硬组织标志点与软组织标志点分别为86.4%和87.0%.软硬组织标志点在各个轴向定点的可重复性最好的是上下方向,最差的是前后方向.结论 计算机三维头模上软硬组织标记点的确定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能准确地反映头颅软硬组织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矫治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并与三维头模及定位导板技术对比,评价导航技术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23例,按辅助治疗技术不同分两组,A组:11例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B组:12例应用三维头模及定位导板技术.在颧弓轴位CT层面测量两组术后颧骨突度、颧弓宽度.结果 术后双侧颧骨突度差值比较,A组(0.94 ±0.73)mm,B组(1.88±1.82)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侧颧弓宽度差值比较,A组(0.77±0.51) mm,B组(3.00±1.81)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颧骨突度过矫正6例(6/11),欠矫正5例(5/11);颧弓宽度过矫正6例(6/11),欠矫正5例(5/11).B组术后颧骨突度过矫正7例(7/12),欠矫正5例(5/12);颧弓宽度过矫正12例(12/12),欠矫正0例(0/12).结论 计算机导航矫治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能较好恢复颧骨突度及颧弓宽度;三维头模及定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能较好恢复颧骨突度,但其有使颧弓复位增宽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分体重建技术在颅面部肿瘤切除一期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以分体三维重建为基础,综合运用数字化外科学技术方法进行颅面部肿瘤切除一期重建的手术模拟的方法。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数据,通过分体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组织与正常颅骨分别进行重建;并在该数字模型上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模拟;根据切除后的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手术模拟,设计修补体;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切除模板,塑型模板,个性化修补体等信使工具,保证真实手术与模拟手术的吻合性。结果应用此方法进行手术规划的4例患者真实手术与模拟手术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节省了手术时间,术后效果满意。结论以分体重建为基础的数字化手术模拟对于肿瘤切除一期重建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3例头颈部肿瘤紧邻重要神经、血管的患者,利用Seimens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以额定扫描参数完成头颈部增强扫描,iPlan CMF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肿瘤、血管、骨骼及其他重要解剖结构,显示其术前三维空间关系,测量标记肿瘤与重要血管等解剖结构的距离,视肿瘤观察需要可行虚拟截骨,完成肿瘤暴露,设计手术入路,用以指导术前准备及手术。收集13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男6例,女7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根据三维重建图像,评估13例患者的手术风险,3例患者经过肿瘤三维重建等术前评估,建议综合治疗;10例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并成功完成手术,其中3例患者术前备血及术中输血,2例患者邀请神经外科、胸外科协助手术,10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02±135) min,手术平均出血(235±252) mL,三维标记与术中情况符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由于肿瘤来源于迷走神经,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利用i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深大肿瘤的特征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牵引的初步疗效、围术期管理和并发症,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单纯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前徙术的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 7岁(1.5~15岁)...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共35例,收集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T1)的定位头颅侧位片、侧位面相和三维面部照片资料;使用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上颌鼻腭点(NP)、颏部颏下点(Me)矢状向位置参考线L1、L2与颅底前线(C1)的夹角∠C1-L1、∠C1-L2等头影测量数据;由正颌、正畸专业医生各4名,以及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患者侧貌美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方式进行评分,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0期男性:∠C1-L1=80.85°±3.81°,∠C1-L2=89.37°±4.10°;女性: ∠C1-L1=82.87°±4.25°,∠C1-L2=89.69°±4.95°;T1期男性:∠C1-L1=83.93°±2.99°,∠C1-L2=89.08°±2.48°,女性:∠C1-L1=85.67°±3.60°,∠C1-L2=88.30°±4.20°。男女患者T0期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上颌NP点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颏部Me点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相对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貌美学评分结果,男性、女性T1期上颌、颏部和整体的评分均较T0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eliare头影测量分析法有助于更准确分析患者颌骨畸形状态,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治疗后上颌骨和颏部矢状向位置,可以帮助预测颌骨理想的矢状向位置,有望成为制定手术优先正颌手术方案的重要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