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海人酸致痴大鼠于仅.细辛醚治疗前后海马区差异表达蛋白质,寻找α-细辛醚治疗癫痫的药物作用靶点。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α-细辛醚组,经腹腔注射海人酸制备癫痼模型,选择Racine发作标准达Ⅳ~Ⅴ级的大鼠作为观察动物,BCA法分别测量α-细辛醚治疗前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水平,以INR≥1.30表示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INR≤0.77表示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结果共发现3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模型组大鼠相比,α-细辛醚组大鼠海马组织共有5种高表达蛋白质、30种低表达蛋白质,其中大多数蛋白质参与了机体的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转录及调控、细胞凋亡和神经生物学等重要生物功能。结论α-细辛醚可调节由海人酸诱发的SD大鼠海马组织中多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提示α-细辛醚具有多个药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重复应用微波高温灭活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6月-2012年6月采用重复应用微波高温灭活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9~42岁,中位年龄27岁,术后自体髂骨、骨水泥修复骨缺损从手术技术、肿瘤复发情况、膝关节功能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11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发生,1例在术后18个月局部复发;无伤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发生,无远处转移。肢体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结论微波原位灭活后再行微波辅助残腔灭活,可以有效灭活术后残腔和周围肿瘤卫星灶。术后行自体髂骨、骨水泥修复骨缺损,可以早期负重活动,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锻炼,缩短疗程,从而获得优良的疗效及肢体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微波与射频对离体猪股骨干骺端的制热效应,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取20条新鲜成年猪股骨,根据数据随机法分成微波组与射频组2组,每组10个股骨样本分别采用微波和射频进行加热凝固.加热功率为60 W,加热时长为300 s,旁开加热点5、10、15 mm 测温,比较两种热疗技术的凝固范围和形状以及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60 W·300 s 微波和射频凝固的纵径分别为37.1±3.2 mm,28.3±2.5 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P<0.05),横径分别为21.3±1.6 mm,19.8±1.4 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P<0.05).微波消融后出现明显的炭化带,凝固区及充血带分布,射频消融后仅可观察到明显的凝固区.射频形成的凝固体较微波更接近球形.微波和射频的中心温度分别为126.2±1.51℃,100.2±0.7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05),旁开10 mm 处温度分别为91.5±3.7℃,58.3±2.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05).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各测温点分别在210 s 与255 s 内达到稳态,二者距离加热中心越近温度越高,上升速度越快.微波消融中心温度可达到120℃以上,射频消融中心温度不超过100℃.结论微波和射频对离体猪股骨干骺端凝固形状及凝固范围存在差异,中心温度和旁开10 mm 处温度,微波显著高于射频.微波较射频热场温度高,凝固范围大,在较大骨肿瘤的治疗中宜选用微波,射频消融较微波有更好的温控性.了解各自的制热特性有利于两种技术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4.
成人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2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 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07年12月诊治的12例成人原发性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 .男8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55岁.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或穿刺史,术前常规行各种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但纳入标准为术后病理确诊.对其中3例采用严格卧床、敏感抗生素治疗,其他9例均采用病灶清除、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5例,术后继续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前增高的ESR及超敏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3例患者术后细菌培养阳性.全组随访12-30个月,均无复发.手术患者术后影像学提示内固定牢靠.结论 MRI可用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要病理;对病灶彻底清除、坚强内固定有利于该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总结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切除脊柱恶性肿瘤的术中无瘤操作技术配合要点。方法对12例恶性脊柱肿瘤患者,采用无瘤技术配合严格控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医源性扩散,有效杜绝交叉感染;安全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有效预防并发症。结果12例患者手术顺利,经随访均无肿瘤转移,无脊柱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副损伤,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切除脊柱恶性肿瘤手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患满意,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总结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切除脊柱恶性肿瘤的术中无瘤操作技术配合要点.方法 对12例恶性脊柱肿瘤患者,采用无瘤技术配合严格控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医源性扩散,有效杜绝交叉感染;安全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有效预防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手术顺利,经随访均无肿瘤转移,无脊柱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副损伤,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切除脊柱恶性肿瘤手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患满意,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7.
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不同骨断端间距(g)和骨-外固定杆间距(b-r)对骨-外固定器复合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胫骨标本,制作骨折模型。使用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固定骨折模型,根据骨折断端间距(0、1mm),骨-外固定杆间距(10、25、40、55mm)的不同组合,将实验共分为9组(包括无骨折对照组)。应用MTS实验机(美国产)对每一标本进行轴向压、扭转、前/后、内/外侧弯等四种负荷下的力学测试。计算其刚度值,以此反映不同情况下外固定器的稳定性。对骨断端间距(g)与固定器与骨间距(b-r)进行2×4的析因分析。结果骨断端间距(g)的差异对抗压、抗前后弯、抗侧弯三种刚度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为0);骨与外固定杆间距(b-r)的差异对上述三种刚度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抗扭转刚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四种刚度来说,两处理因素间均无交互效应(P>0.05)。结论骨断端间距(g)和骨-杆间距(b-r)对骨-外固定器复合体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8.
39.
韦兴 《抗癌之窗》2009,(4):36-36
18岁的男性青年缪某去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下段及腰部抻拉疼痛,在当地医院按骨髓炎行"病灶清理引流术"。术后病理报告为"骨肉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后,MSCs在损伤局部的聚集情况.方法 取成年雄性大鼠48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模型,术后即刻、1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经尾静脉注射移植Hoechst预标记的同种异体MSCs(5×106个/只),每个时间点6只.另设立未损伤组(空白对照)及假损伤组(实验对照)作为对照,每组6只.细胞移植后2周,处死实验动物.损伤脊髓部位连续水平纵行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单张切片平均阳性细胞数.结果 行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脊髓内仅见零星标记细胞[末损伤组(14+2)个,假损伤组(11±3)个],损伤后即刻至损伤4周进行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部位可见大量标记细胞聚集,其中损伤1周组最多达(2197±14)个,损伤5周组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至(259±66)个,损伤6周组标记细胞仪为(43±15)个.标记的移植细胞集中在距离损伤部位0.5 cm区域内,主要分布于白质.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经静脉移植同种异体骨髓MSCs,移植细胞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