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应用筑巢式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4例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因染色体易位t(15:17)所形成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发现了二种不同类型的PML-RARα异构体,即长型(L)、短型(S)。4例患者中2例表达L型(151bp片役),2例表达S型(163bp片段)。此筑巢式RT/PCR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从4×10 ̄5个正常细胞中检出1个APL细胞。RT/PCR检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一种快速、敏感的方法,对APL的诊断、监测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复合荧光原位杂交和光谱核型分析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 ,因其实用性和准确性 ,很快成为染色体异常的常规筛选检查。但是由于核型分析并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核型分析的需要 ,特别对于一些实体瘤组织 ,不仅染色体改变复杂 ,而且难以制备有一定质量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 ,因此 ,更难以用传统核型分析得到准确结果。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由于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已成为另一有力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工具 ,并与核型分析互相补充联合应用 [1 ] 。在此基础上 ,随着探针制备的完善与发展 ,进一步衍生出染色体涂抹 (chromosomepainting…  相似文献   
53.
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97例中国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其中包括35例初发期患者,44例缓解期患者,以及18例进行动态观察的患者,发现二种PML-RARα融合mRNA异构体(L型或S型)存在于52例初发期APL中,其早期死亡率和复发率S型高于L型,两者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62例缓解期患者中有11例PCR阳性,其中5例于检测后1~6个月内复发,6例经强化治疗后仍处缓解期,其中1例化疗2疗程后PCR转阴,提示RT/PCR确实为检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一项极灵敏方法,可作为预报APL复发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4.
80年代以来随着癌基因的逐步发现,对人类肿瘤发病原理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儿科常见肿瘤是一个十分令人注目的领域,对儿科肿瘤中占第一位的急性白血病(AL)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无论是急性淋巴细胞(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ANLL)白血病,由于染色体易位或其它基因突变所致的癌基因活化,在疾病的发病机理中都有重要  相似文献   
55.
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染色体畸变),探讨这些异常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检测22例头颈部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活检标本,临床数据按前瞻性医学资料获得。结果: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发现共有19例标本发生染色体获得和(或)缺失。本研究发现染色体获得多于缺失,染色体的获得可见于18q(4/19)、2p(3/19)、4q(2/19)、5q(2/19)、8q(2/19)和13q(2/19)等,其中1例成人T细胞淋巴瘤发生2p16-ter扩增。染色体缺失可见于1p(4/19)、9p(4/19)、8p(3/19)和6q(3/19)等。结论:染色体异常在头颈部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较为常见,染色体获得(包括扩增)多于缺失。染色体异常数目的多少与分期有关,Ⅲ-Ⅳ期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数目多于Ⅰ-Ⅱ期患者(P=0.0145)。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阳性调控区Ⅰ蛋白(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CD10、BCL6和IRF4的表达将8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型,显微切割联合RT-PCR和W estern杂交方法检测患者PRDM1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对CHOP和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半定量RT-PCR和W estern杂交观察PRDM1在B细胞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和美罗华、阿霉素以及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利用ELISA方法观察PRDM1表达与NF-κB活性的关系。统计分析软件SAS 8.2,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RDM1存在α和β两种亚型,显著表达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的肿瘤细胞(73.5%比38.8%,39.4%比6.1%;P=0.0020和P=0.0009),而PRDM1β在CHOP方案治疗的非生发中心型患者中与短生存期相关,但在R-CHOP方案治疗组中未显示相关性;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PRDM1β,美罗华和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均能够抑制PRDM1β表达,同时伴随NF-κB的失活。结论:PRDM1显著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中,PRDM1β可能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7.
我院对1959—1991年72例Ph’(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初诊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用 COX 危险因子计分法对稳定期组58例、加速期组5例、急变期组9例进行统计学处理,三组间预后因素与Ph’( )、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原始细胞>8%、外周血有核红细胞≥1%,骨髓纤维化>5%有关。并对照近年来国内外有关 CML 的预后分析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IRF4/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转录因子BCL6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RF4/MUM1和BCL6的表达,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61.1%(58/9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IRF4/MUM1,46.3%(44/95)表达BCL6,58例IRF4/MUM1阳性患者中51.7%(30/58)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表达以及与BCL6同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累及数目、LDH水平以及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度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F4/MUM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两者无显著差别;IRF4 /BCL6 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IRF4-/BCL6 组。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IRF4/MUM1蛋白表达比例较高,且可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蛋白表达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这在同时表达BCL6的患者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59.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及其预后意义陈赛娟,等。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2):61为探讨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改变和预后的关系,对2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的染色体进行了检查。结果有80%的患者有核型异常,其中结构异常占...  相似文献   
60.
<正> 我们曾对具有血淤证特点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血液,作过14项高凝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10项有明显异常,除证实血液流变性异常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外,尚发现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增高;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血小板粘附性(PAdT)增高;α_2—巨球蛋白(α_2—MG)增高;肝素沉淀的纤维蛋白原(HPF)增高;纤维蛋白原(Fbg)的某些异常及血栓弹力图(TEG)的某些改变(见表1、2、3)。其中以ⅧR:Ag、AFⅢ、HPF、α_2—MG改变最明显(P<0.01)。此结果提示:除了血液流变性与血小板聚集性改变,仍作为血淤证指标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