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院于1998年12月成功地为1例严重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双室辅助泵置入术,使患者在无强心、升压等药物支持下平稳的维持循环功能,手术顺利。1 病例简介女,42岁,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型术后3年。近年来进行性心衰,逐渐出现肝、脾肿大,胸、腹水,多次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心脏超声显示:三尖瓣严重返流,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0%;胸部X线显示心胸比例为70%,双侧胸腔积液并伴有腹水;肝肾功能受损。诊断:双瓣置换术后心力衰竭,心功能四级。决定择期行双室辅助泵(VAD)置入术。2 设备采用美国Thoratec公司产…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改良方法处理子宫血管及宫旁组织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为585例患者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259例采用改良法行全子宫切除术(改良组),326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对照组)。改良组处理子宫血管的步骤进行了改良:电凝两侧子宫血管,先不切断;沿举宫杯切开部分阴道前壁;直视举宫杯,处理子宫血管、宫旁组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改良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5.8±8.2)mL vs.(30.7±12.1)mL,t=16.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采用改良法处理子宫血管、宫旁组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止血步骤,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编码脂肪因子的抵抗素(RETN)、瘦素受体(LEPR)和脂联素(ADIPOQ)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及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入组526例T2DM患者和344例无糖尿病对照者,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技术检测RETN(rs1862513、rs3745367),LEPR(rs1137101、rs13306519、rs1805096)和ADIPOQ(rs1501299、rs224176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对RETN、LEPR和ADIPOQ基因多态性与T2DM发病风险间的关系以及各SNP基因型与血脂代谢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组中RETN rs1862513 GG基因型和G变异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 vs. 30.0%,P=0.003;65.0% vs. 57.1%,P=0.001,OR=1.397,95%CI=1.140~1.712);进一步将总研究人群按不同BMI分析发现,在BMI<25 kg/m2中,T2DM组中RETN rs1862513 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2.8% vs. 31.0%,P=0.015);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型与血脂的关系发现,RETN rs3745367在BMI<25 kg/m2时GG或AG基因型具有更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P=0.018);LEPR rs13306519在BMI≥25 kg/m2时CC或CG基因型具有更低的HDL水平(P=0.016);ADIPOQ rs1501299在总研究人群中CC或AC基因型的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44)。结论:RETN rs1862513 G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T2DM的发病风险相关;ADIPOQ rs1501299 CC或AC基因型可能与高TG水平有关,RETN rs3745367 GG或AG基因型在非肥胖人群,LEPR rs13306519 CC或CG基因型在肥胖人群中可能与低HDL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4.
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现状,提出建设目标,从网络虚拟化、基于存储虚拟化的数据双活、服务器虚拟化3方面分别介绍硬件平台的改造内容以及改造后所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脑缺血后间歇性低氧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6)、脑缺血-静息组(MCAO-SED,n=7)和脑缺血-间歇性低氧组(MCAO-IH,n=7)。术后1周开始对MCAO-IH组进行低氧干预,持续4周。每周进行改良神经损伤程度评分(mNSS);干预4周后采用MRI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Western 印迹法检测脑皮质梗死边缘区脑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量。 结果:与MCAO-SED组相比,MCAO-IH组死亡率无差异(14.29%,P>0.05);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梗死边缘区AMPK和PGC-1α表达量显著升高(PAMPK<0.001,PPGC-1α<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梗死边缘区AMPK和PGC-1α表达量与mNSS评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低氧干预可通过上调脑组织中AMPK和PGC-1α蛋白表达,进而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可能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背景 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常见证候,而作为CHB常见证型的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有湿热共性,辨证分型较易混淆,探讨二者证候差异的本质及区分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丰富中医证候现代科学内涵、提高精准化辨证论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从差异表达蛋白及其调控层面探讨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差异,并探寻区分二者的潜在客观标志物。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肝病科门诊、消化科门诊收治的CHB患者30例,其中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证者15例(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证者15例(脾胃湿热组);另选取同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体检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目标蛋白〔包括人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人类黏蛋白2(ORM2)、人膜突蛋白(MSN)、纤维胶凝蛋白2(FCN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神经源性基因座同源缺口蛋白2(NOTCH2)、人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人乌头酸酶(ACO1)、人山梨醇脱氢酶(SORD)、人乙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H1A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对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ACO1、SORD、ALDH1A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MSN、VCAM-1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ORM2、FCN2、IGF-1、NOTCH2、β-APP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5)。以P<0.01为标准进一步筛选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差异表达蛋白,则上述10种差异表达蛋白仅CEACAM1、SDF-1、MSN、IGF-1入选,其中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SN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IGF-1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存在较紧密的关联,且这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共同参与多条信号通路。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ACAM1、SDF-1、MSN鉴别诊断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CI(0.54,0.87)〕、0.70〔95%CI(0.51,0.85)〕、0.72〔95%CI(0.53,0.86)〕,灵敏度分别为86.67%、86.67%、80.00%,特异度均为56.25%。结论 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存在客观差异,CEACAM1、SDF-1、MSN、IGF-1是二者主要差异表达蛋白;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证候差异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而CEACAM1、SDF-1、MSN可作为区分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潜在客观标志物。  相似文献   
77.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嗜睡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78.
明代医家汪机著《石山医案》一书,该书采用夹叙夹议法书写医案。他对于临床疑似有痰证表现的患者亦勿轻率以"怪病多痰"论治,因为临床不乏因虚而导致类似痰证的病例。文中列举了3则典型的他医误诊痰证医案—老叟食入不化案、少年发痫案、司训痈肿案,汪氏四诊合参,寻病机根本,温补培元,予以纠偏,体现了其注重温补的思想。  相似文献   
79.
80.
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与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者通过测定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水平,以探讨其与FGR的关系。1临床资料选择自2003年9月~2005年7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孕妇共90例,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无其它妊娠合并症,孕龄37~42周,年龄23~3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