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28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手段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临床诊断为重度妊高征(PIH) 患者(均为先兆子痫) 32 例,正常妊娠(NP) 24 例,通过主动脉瓣环处内径及血流频谱计算心输出量及心指数;计算总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指数;取受检者右中指动脉血流频谱,测量记录各种血流参数。结果 本组PIH 患者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高于正常NP 组(989.75 ±96.02dyn·s·cm-5/ m2 vs 667.37 ±76.05 dyn·s·cm-5/ m2 , P < 0.05) ;心指数与NP 组无显著差别(3.92 ±0.93L/ min/ m2 vs 4.00 ±0.60L/ min/ m2 , P > 0.05) 。PIH 患者血液动力学类型主要有:低排高阻型(占46.9 %) 、正常排高阻型(占15.6 %) 、高排低阻型(占12.5 %) 及高排高阻型(占9.4 %) ,此外还有正常阻力型。指动脉血管阻力指数与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IH 患者血液动力学模式复杂多样,总外周血管阻力较外周细小动脉阻力更能反映PIH 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评价妊高征 (PIH)患者分娩前后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重度妊高征患者 2 5例 ,正常妊娠 2 4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利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收缩期最大、最小、平均血流速度 (Vs,Vd ,Vm)及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等。产后复查。结果 妊高征患者肾动脉血流速度与正常妊娠组(Vs:6 5 33± 18 0 7cm/svs 6 5 0 6± 19 98cm/s;Vd :2 4 90± 7 81cm/svs 2 5 94± 8 6 8cm/s;Vm :44 2 1± 13 91cm/svs 42 18± 10 0 9cm/s)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RI、PI两组间亦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妊高征组及正常妊娠组分娩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但相差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妊高征患者肾动脉血流速度及RI与正常妊娠组无显著差别 ,正常妊娠及妊高征患者分娩前后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3.
目的 NTHI及CDFI评价肝部射频治疗术早期效果。方法 应用NTHI和CDFI对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35例患者47个肿块治疗前后1周瘤体的形态学及血供进行观察。结果 射频术后1周,35例患者47个肿块中31个体积缩小,9个 块大小变化不明显,7个肿块较术前增大。低回声肿块变成等回声或强问声肿块,强回声肿块无变化或变化不均质强回声。术前42个肿块可测及血流信号,术后19个血流减少,14个完全消  相似文献   
74.
超声显像及多普勒技术在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超声显像引导肝癌射频治疗,结合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前后1周肿瘤内血供及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对部分病例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检测。结果120例肝癌患者167个肿块术后瘤体缩小103个(61%),血流信号消失116个(79%),肝动脉峰值流速明显降低(89.5±36.0cm/svs63.6±26.0cm/sP<0.01)。1月后对39例患者复查,31例瘤体不同程度缩小,瘤体内无血流信号;3例再次出现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显像及多普勒技术不但能准确地引导肝癌射频治疗,而且对判断疗效及指导再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野百合碱(MCT)腹腔注射建立新西兰兔慢性肺动脉高压(CP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8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4只)和模型组(60只)。在相同的饲料和饲养条件下,模型组腹腔注射MCT溶液60 mg/kg,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乙醇与生理盐水混合液,28 d后进行右心导管压力测定肺动脉的压力。结果: 右心导管各心腔压力的测定值显示,模型组肺的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右室收缩压、舒张压及右房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均呈升高的趋势,但仅右房舒张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未达到30 mmHg,说明模型的制备不理想。病理检测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肺小动脉血管的管壁增厚,平滑肌组织增殖明显。结论: MCT注射可致兔肺动脉血管平滑肌层增厚,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但所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结果并不稳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超声在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判定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7例肺周边型病变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超声引导下穿刺后送病理检查,并对良性病变术后随访2年.结果 楔形病灶和/或病灶内支气管征(肺低回声病变内见散在等号样强回声)对诊断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有显著价值(P﹤0.001).内含支气管征的楔形病灶诊断为良性病灶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85.95%,准确性为81.99%;内部血流信号对判定病灶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结论 超声对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 技术评价颈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运动特性及斑块力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和对照组30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检测出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取颈总动脉长轴、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运用VVI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颈动脉壁粥样斑块部位的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并与正常组动脉壁运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斑块组颈动脉IMT及运动速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5),软斑块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分别高于硬斑块组,肩部运动速度、应变率高于帽顶部(P<0.5).结论 VVI 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斑块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分析,为研究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机理和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应用波强(WI)分析法探讨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血流平均波强(MWI)、收缩早期瞬时波强(W1)和收缩晚期瞬时波强(W2)在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志愿者24名.应用WI分析法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冷加压后右侧颈总动脉的W1、W2及颈总动脉血流参数,并计算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血流MWI.绘制W1、W2和MW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三者的检验效能. 结果与试验前相比,颈总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与W1均显著减低,MWI与W2显著增加(P<0.05).MWI、W1和W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731和0.698,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常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血流MWI可评价颈总动脉功能.  相似文献   
79.
目的:提高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对肺动脉口狭窄的诊断正确率,降低漏诊率。方法:对102例经手术证实的肺动脉口狭窄病例进行回顾及其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并将超声检查的狭窄部位及大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84处狭窄中超声正确诊断161处,准确率87%。多部位狭窄多见,102例中81例为多部位狭窄,除1例外101例均合并其它内畸形。超声测得的狭窄孔径与手术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一部位狭窄可依据彩色及脉冲普勒确定狭窄部位,连续多普勒判定狭窄程度;多部位狭窄多普勒难以确定血流加速部位,需结合二维图像寻找狭窄;合并其它心内畸形时需要通过多个非标准切面更好显示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80.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各期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转归。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9例拟诊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测量下肢深、浅静脉管径、血栓大小、范围、血流变化,检测静脉瓣功能,定期随访观察各参数的变化。结果19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入院初诊患肢深静脉内径较健肢明显增宽,股静脉(12.9±2.7)mmvs(9.2±2.1)mm,P<0.001;静脉(8.8±1.2)mmvs(5.9±1.5)mm,P<0.001),管腔内呈低回声,CDFI未显示血流信号或有血流充盈缺损。治疗2周~1月后,患肢有不同程度的再通和改善,血栓回声有所增强,内径变化较初诊仍不明显;6个月以后复查静脉管壁、血栓的回声明显增强,较前比较内径明显减小,股静脉(10.1±1.7)mm,P<0.01;静脉(6.4±0.9)mm,P<0.001。CDFI血流呈“轨道征”等改变。结论血栓形成的不同时期超声表现各有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诊断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态观察其演变过程,具有其他影像学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