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CIK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其高效杀瘤活性及体外大量增殖的发生机制.首先研究了IL-2、抗CD3单克隆抗体、IL-1及LFN-γ对PBMC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浓度分别为IL-2 300U/1×10~6cells,抗CD3单克隆抗体15U/1×10~6 cells IL-1 100U/1×10~6cells,IFN-γ1000U/1×  相似文献   
62.
环氧化酶 2 (COX 2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P38信号通路 (P38MAPK)是细胞信号传导的交汇点。硒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延缓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但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在体外模拟糖尿病状态 ,探讨糖尿病时存在的各种应激如高葡萄糖 (HG)、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高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0.01,24h时,t=12.124,P<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tic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0.05)和12h(t=4.793,P<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0.05)和第6天(t=2.715,P<0.05)。脑缺血  相似文献   
64.
大鼠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过程及在缺血脑组织中DC的来源。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Ⅱ(MHCⅡ)情况。结果:脑缺血半球和假手术半球比较,在1hDC数量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比,DC的数量也增多(t=4.968,P&;lt;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OX62+OX6+)显著差异,每100mm^2脑组织切片中OX62+OX6+细胞数量比为(53&;#177;3)比(33&;#177;2)个(T=2.975,P&;lt;0.05)。脑缺血半球在1h到第6天OX42+转变成OX62+OX42+细胞逐渐增加,脑缺血第6天脑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比t=9.875,P&;lt;0.001。脑缺血损伤面积与以每100mm^2脑组织片为单位的OX62+数量呈正相关(R^2=0.8914,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的数量增加,DC数量增加与脑伤面积呈正相关,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从胶质细胞向DC样细胞转化是脑内DC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5.
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与肺腺癌同源的正常组织中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以期从分子水平阐明机体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方法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肺癌组织及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cDNA片段,并建立相应的cDNA文库。用肺腺癌组织及与其同源的正常组织cDNA片段作为探针,分别进行逆向和正向斑点杂交,筛选与同源正常组织探针杂交而不与肺腺癌组织探针杂交的阳性克隆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在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中,获得12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4个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8个与人类不同染色体的不同区域有较高的同源性,功能不详。结论 推测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中存在凋亡相关基因等,它们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细胞异常增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6.
银杏叶对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银杏叶对AD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银杏叶治疗组 ,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用旷场实验观察大鼠探究活动能力和紧张度 ,用硫磺素 S法和镀银法检测大鼠海马中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探究活动与对照组和银杏叶治疗组相比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银杏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 .0 5 )。模型组大鼠海马可见到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 ,银杏叶治疗组仅有少量的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 ,而对照组大鼠未见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提高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明显减少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疗效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0180-199多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液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动物模型。治疗组在免疫后第10天,尾静脉回输荧光染料PKH26标记的BMSC(2×106个细胞/只),通过临床评估、免疫组化及ELISA等方法,研究了BMSC对EAN的治疗作用。结果:回输的BMSC能向脱髓鞘神经组织周围迁移,减轻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和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 和CD8 T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培养上清中IL-4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BMSC静脉移植治疗EAN有一定的疗效。BMSC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逆转Th1/Th2型细胞之间的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并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68.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形成的体外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以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后,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以及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8d后,用免疫荧光检测BMSC是否分化为神经元。结果: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后,BMSC出现神经元的形态特点,且有(32.72±2.56)%的神经元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与BMSC自然分化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但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时,只有(4.87±0.79)%的BMSC表达NSE,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BMSC和神经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培养时,神经细胞形成的局部微环境可促进BM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细胞间的紧密接触是诱导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9.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有一定修复作用,较神经干细胞移植更为理想,但疗效并不稳定,可能与其移植微环境有关.目的:拟建立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模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蛋白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Wistar成年大鼠及新生胎鼠.方法:取新生Wistar胎鼠脊髓,以培养神经细胞.从成年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应用红色荧光蛋白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组分别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分层联合培养组分别将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及在双层培养皿中联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培养7 d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变化明显的相关蛋白进行分析.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7 d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呈类似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共培养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层联合培养组(P<0.05),分层联合培养组明显高于单独培养对照组(P<0.05).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有5种蛋白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在分层联合培养组TIP39_RAT和CALC_RAT表达增加,为原表达量的5.344和2.805倍: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表达下降,为原表达量的0.380,0.499和0.437倍.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时均能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接触培养比非接触培养分化率高.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与5种蛋白TIP39_RAT,CALC_RAT,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