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胆道梗阻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病因复杂多样,主要有肿瘤、结石、炎症、外伤及外部压迫等[1]。准确判断胆道梗阻的原因、性质、程度、范围和胆管周围的情况等,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2.
董瑞生  李健丁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32-153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判定胸段食管癌侵犯周围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经电子胃镜检查且病理活检证实的胸段食管癌患者120例,术前全部行胸部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双盲法观察横断面图像及多平面重组图像,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单纯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评价胸段食管癌外侵的敏感性分别为87.27%、89.09%,特异性分别为86.15%、95.38%,准确性分别为86.67%、92.50%,MPR优于横断面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组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胸段食管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肿瘤外侵判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3.
乔英  李健丁  王争 《当代医学》2010,16(8):44-46
目的分析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内胃肠道外是质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1)肿块位于胃小弯区2个,中腹部肠系膜区4个,右侧肠系膜区1个,盆腔2个,腹腔内巨大占据多部位7个,腹膜后区4个,腹壁2个。(2)分叶状14个,不规则形5个,类圆形3个;病变大部分有塑形生长。(3)19(19/22)个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内有低密度坏死区,直径均〉10cm。3(3/22)个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直径≤10cm。20(20/22)个肿块内无液气面。(4)增强2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大多体积较大,坏死多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不与胃肠道相穿通。CT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结合CT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G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肿块起源于胃部2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直肠2例。(2)病理分型:高危17例,中危10例,低危6例,极低危为1例。(3)典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无明显变化。(4)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以5cm为界)、形态、密度、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相似文献   
185.
目的分析肺部结节病多排螺旋C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肺部结节病患者的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结果 42例结节病首诊误诊11例(26.19%)。影像学表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28例,仅肺门淋巴结增大12例,仅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肺门纵隔均无淋巴结增大1例;肺内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38例;肺内不规则大片状实变区1例;小叶间隔不规则结节样增厚8例;支气管牵拉性扩张3例;肺内纤维索条影13例;胸膜下蜂窝影6例;双肺磨玻璃密度影16例;肺内结节病合并双侧乳腺受累1例;上颌窦受累1例;鼻部皮下结节1例。结论肺部结节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最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是肺内沿淋巴道分布的小结节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部分不典型结节病影像学诊断困难,应积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8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良好的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的载体细胞.因此,通过移植MSC于活体内,对于创伤性疾病和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2].  相似文献   
187.
目的 构建基于MR的组学模型并联合临床特征实现术前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10 ng/ml且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分前列腺癌(PCa)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经病理证实的PSA水平在4~10 ng/ml且PI-RADS评分≥3分的PCa 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50例。使用ITK-SNAP分别在T2WI、ADC及动态增强扫描(DCE)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用python平台提取特征,FAE软件完成对数据预处理、特征选取以及组学模型构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特征确定独立预测因子来构建临床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性能,选取最佳组学模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综合模型。并通过外部验证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R软件绘制综合模型列线图,并采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其拟合度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的在训练集中AUC分别为0.933(95%CI:0.874~0.970)、0.915(0.852~0.957)、0.802(95%CI:0.722~0.867);在测试集...  相似文献   
188.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成像(DBT)的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评估乳腺癌HER2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8例乳腺癌患者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头尾位(CC)及内外斜位(MLO)的DBT图像肿瘤感兴趣区(ROI)进行勾画,将瘤内ROI自动外扩3 mm,得到瘤周区域,生成瘤内及瘤周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筛选,然后建立瘤内、瘤周及瘤内加瘤周3种影像组学模型。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构建临床模型,最终建立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的综合模型,并绘制诺莫图。利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性能,并绘制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结果 瘤内、瘤周及瘤内加瘤周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00、0.726、0.844,临床模型及联合临床-影像组学的综合模型AUC分别为0.585、0.850。结论 基于DBT的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可以评估乳腺癌HER2状态,联合瘤周特征可提升影像组学模型性能,而且结合临床和组学特征的综合模型及诺莫图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9.
大肠癌腹腔内转移S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肠癌腹腔内转移螺旋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方法40例大肠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VD和nm23表达。结果SCT判断大肠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7.5%,腹膜转移准确率为90%,肝、肾上腺、卵巢的转移准确率为100%。大肠癌腹腔内转移与无转移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和nm23表达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正相关(r=0.963,P〈0.001),两者均与nm23的表达负相关(r1=-0.971,P〈0.001;r2=0.958,P〈0.001)。结论SCT扫描可准确反映大肠癌腹腔内转移情况。nm23的失活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因素,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促进因素。CT强化程度可作为一定量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来帮助我们对大肠癌的转移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