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64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4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一氧化氮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PASMC,加入NO供体硝普钠(SNP)于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孵育12h或24h,通过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PASMC细胞周期时段及凋亡亚二倍体峰变化,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PASMCcaspase-3和NF-κB的表达,同时行DNA断裂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SNP作用后PASMC出现剂量-依赖性促凋亡作用(P<0.01),表现为凋亡指数与caspase-3表达的不同程度的增强。随凋亡的进展,出现PASMC凋亡核小体DNAladder,同时PASMCNF-κB阳性核表达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外源性NO诱导大鼠PASMC凋亡,caspase-3与NF-κB可能涉及PASMC凋亡的调控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在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0的表达及HO-1/一氧化碳(HO-1/CO)体系对PASMC增殖的影响。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O-1mRNA表达。用双波长法检测碳氧血红蛋白(HbCO)吸光值。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发现HO-1 mRNA在常氧大鼠PASMC有低水平的表达,低氧12h HO-1mRNA水平是常氧时的1.5倍,且HbCO产量随之显著增高(P<0.01);低氧24h HO-1 mRNA表达呈回落趋势,HbCO产量亦有所减少,但两者仍高于常氧水平。低氧12h及24h PASMC PCNA核阳性反应颗粒表达较常氧时增强(P<0.01,P<0.001),使用HO抑制剂ZnPP-9,其PCNA该阳性反应颗粒表达较单纯低氧时增加更多(P<0.001,P<0.01)。低氧组核NF-κB阳性染色较常氧组增强(P<0.001),使用ZnPP-9,其表达则比低氧时更多(P<0.01)。低氧通过诱导大鼠PASMC的HO-1 mRNA基因表达,上调HO/CO体系活性,使内源性CO含量增高,抑制PASMC增殖;NF-κB参与了PASMC增殖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Alleviation of hypoxic pulmonary vascular structural remodeling by L-arginine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Wistar大鼠配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低氧+L-Arg组(共6个配伍组).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并对大鼠肺组织标本进行显微结构观测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并对肺组织以内皮素-1(ET-1) c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研究肺动脉内皮细胞ET-1 mRNA的表达.结果低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20.33±2.18?mm?Hg vs 15.38±1.05?mm?Hg, P<0.05).低氧后大鼠肺血管显微及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肺血管结构重建形成.同时低氧组大鼠血浆NO间接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低氧后肺动脉内皮细胞ET-1 mRNA表达明显增强.然而,低氧+L-Arg组大鼠PAMP较低氧组明显降低(16.73±1.35?mm?Hg vs 20.33±2.18?mm?Hg, P<0.05).L-Arg缓解了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同时低氧+L-Arg组大鼠血浆NO间接含量明显高于低氧组(P<0.05).L-Arg使低氧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ET-1 mRNA表达明显受抑制.结论 L-Arg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以及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促进低氧大鼠体内NO生成,从而抑制肺动脉内皮细胞ET-1 mRNA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 47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 ,根据其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分为二组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和阴性组 ,将其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并对其各个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性别、年龄、有无晕厥诱因及有无晕厥先兆对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有影响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 ,对直立倾斜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为晕厥诱因、晕厥先兆和年龄。结论 对于发生于青春期女孩不明原因的晕厥 ,而患儿又有较明确的晕厥诱因和晕厥先兆者 ,其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可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肺动脉高压 (PH)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生存率。为达到此目标 ,主要是进行病因治疗。左向右分流致PH的病因从根本上讲 ,是由于先天存在心内缺陷 ,所以治疗原发病、尽早手术修补缺损是彻底矫治PH的重要手段。但PH可发生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CHD)演变过程的各阶段 ,即使早期手术 ,患儿在手术期间或术后也可能会并发严重PH。因此 ,积极寻求有效途径 ,减缓或改善血流增加所致PH的形成 ,对于左向右分流型CHD患者的手术成功及预后改善甚为重要 ,目前 ,左向右分流型CHD并PH的治疗包括以下。一、原发病治疗 根除原…  相似文献   
16.
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为探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的诊断价值,应用直立倾斜试验(倾斜角度60度,试验持续时间45分钟)对42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进行诊断研究,并以13名正常小儿作对照。结果: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在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阳性率为67%,对照组阳性率为0。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分别为67%、100%及74%。阳性反应诱发时间为22±12分钟。在28例阳性反应患儿中,15例为血管抑制型反应,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增快;3例为心脏抑制型反应,表现为心率明显下降,血压不变;10例为混合型反应,其血压、心率均明显下降。提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可较好地、客观地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对高肺血流大鼠肺动脉压力、肺血管结构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分流组和吸入组。对分流组和吸入组大鼠开腹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2周后两组大鼠分别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和硝酸甘油3周。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颈动脉插管测定体循环压,检测右心室肥厚,观测肺血管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动脉人类尾加压素Ⅱ(hUⅡ)的表达。结果分流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和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重量比值(RV/LV 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分流组大鼠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P<0.01),中、小型肺肌型动脉相对厚度(RMT)增加,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hUⅡ表达明显增强。吸入组大鼠mSBP未受影响,PAMP明显低于分流组(P<0.01),RV/(LV S)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分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吸入组大鼠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改善,小型肺肌型动脉RMT及小型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hUⅡ减少。结论长期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可缓解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的重建,其对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hUⅡ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高肺血流量所致肺血管结构重建和肺动脉高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 ,可由许多原因引起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 0世纪 5 0年代为 71 9/ 10 5,到上个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则上升为 12 5 8/ 10 5。女性儿童比男性儿童发病率高 ,发病的高峰年龄为 15~ 19岁。其中有一些晕厥患儿反复发作 ,而常规进行的心脏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 ,因而称之为不明原因晕厥 (unexplainedsyncope)。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syncope ,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 80 %。VVS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患儿在站立时 ,由于过多的血液淤积在下肢和腹腔中 ,导致回心血量的减少 ,从而激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米多君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3-07—2004-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46例晕厥反复发作、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分为米多君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首先应用HUT评价患儿的治疗反应及调整药物,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后,如没有晕厥的发作者则停药,并继续随访。进一步评价患儿晕厥复发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米多君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3组患儿HUT转阴率分别为75·0%、65·0%及20·0%。米多君组及美托洛尔组患儿的HUT转阴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均<0·05),而给药治疗的两组患儿的HUT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随访过程中,米多君组及美托洛尔组晕厥复发率分别为22·2%及30·7%,而基础治疗组的晕厥复发率为80·0%,前两组晕厥复发率显著低于后组(P均<0·05)。前两组之间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多君可有效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