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空螺纹钉、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严重创伤,由于其骨性阻挡,使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且固定后易发生再移位和关节粘连,最终造成肘关节活动受限,因此被认为是较难处理的骨折之一。1998~2002年我科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7例,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2.
不置换髌骨的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65例(71膝)行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前、术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获随访56例(62膝),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40.00±8.02)个月。活动度从术前平均(67.52±9.17),°改善到术后平均(125.62±9.01)°。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术前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5.8±12)分,术后平均为(91.4±13)分,优24例,良26例,中6例,优良率达89.28%。结论不置换髌骨的高屈曲型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能获得膝关节高屈曲度,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3.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经后路矫形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8年8月,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11.6岁。术前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左右Bending位X线片、CT及全脊柱MRI;其中,先天性半椎体11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3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侧凸Cobb’s角平均78°(35°~156°),后凸平均25°(15°~38°)。对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患者9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美国,史赛克)固定术,2例行后路长节段矫形卢氏环内固定融合术;对于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的3例及神经纤维瘤病1例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h(3.5~7.5h);平均术中出血850ml(300~2100ml);平均随访43个月(10~82个月),术后侧凸平均28°(11°~38°),矫正率64%;术后后凸平均16°(7°~33°),矫正率36%,均骨性融合;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中发生大出血,经大量输血后,病情平稳。长期随访发现内固定断裂3例,曲轴现象2例,但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是复杂的骨骼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对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寰枢椎骨折非手术治疗43例,其中寰椎骨折11例,枢椎骨折32例,9例伴寰枢椎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费城围领(18例)、Halo-Vest外固定(24例)及颅骨牵引(1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10个月,41例获一期愈合,骨折骨性愈合率95.3%,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3个月;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6周后无骨折愈合征象,行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愈.所有患者均寰枢椎稳定,寰枢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9例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ASIA标准,8例神经功能恢复1级以上,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寰枢椎骨折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正确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是获得寰枢椎骨折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华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近端三维模型,获得胫骨近端角度参数。方法对62名志愿者115例正常膝关节进行MR矢状位扫描,胫骨近端三维重建后对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胫骨角进行测量,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尸体胫骨扫描后对尸体胫骨进行测量,与三维重建的胫骨近端模型相应角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为11.19°±3.46°(范围:0°~19.31°),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8.12°±3.08°(范围:0°~17.83°),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大小与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相关性,内侧平台后倾角大于外侧。胫骨角为95.82°±2.25°(范围:92.72°~99.13°),与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相关性,但随着年龄增大,胫骨角有增大的趋势。尸体胫骨上手工测量与三维重建胫骨近端模型上测量的角度参数的平均误差为0.753°。结论MRI三维重建的胫骨近端模型形态稍有偏差,但可以接受。胫骨近端角度参数个体差异性较大,与西方人比较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6.
患儿:女,18个月.因出生后8个月发现左上臂无痛性搏动性肿物,近3个月明显增大而入院.患儿系足月头位自然分娩,产程顺利.既往无不明原因发烧、上肢外伤及其他疾病病史.查体:左上臂中下段前内侧可见-6.0 crn×4.0cm搏动性肿物;边界清晰,压之可略缩小,无触痛,表面皮温不高;未闻及震颤.彩超显示:左肱动脉下段可见局限性动脉管壁瘤样扩张,壁厚2.0mm,整体范围3.7cm×2.4cm× 3.3cm,两端与动脉相延续,病灶内可探及杂乱动脉频谱(图1).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心脏及主动脉疾病.四肢动脉彩超未发现其他动脉扩张表现.临床诊断为左上臂肱动脉瘤.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治疗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收治的7例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分别行动脉旁路转流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根据术后复查、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椎动脉血流通畅,近期通畅率100%,术后2年内无明显头晕等症状复发。结论:对于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68.
 目的 通过研究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谱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机制。方法 利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与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有关的microRNA,并用RT-q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免疫荧光染色、反义miRNA寡核苷酸抑制剂等技术验证。结果 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miR-124-3p在大鼠脊髓后索损伤后7 d、14 d明显上调;坐骨神经预损伤组,脊髓后索损伤后7 d、14 d背根神经节中miR-124-3p明显下调。与正常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抑制miR-124-3p后GAP-43表达增加,神经元轴突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各时间窗STAT3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坐骨神经预损伤组STAT3蛋白在脊髓后索损伤后7 d和14 d表达上调而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脊髓后索损伤后7 d和14 d STAT3蛋白表达下调。与正常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抑制miR-124-3p的神经元STAT3免疫荧光增强、轴突延长,p-STAT3、GAP-4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AG490+AMO-124共同处理的神经元轴突长度无明显差异,STAT3表达明显上调,而p- STAT3和GAP-43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miR-124-3p下调通过STAT3蛋白的上调促使GAP-43蛋白表达增加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9.
国产支架型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开发国产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腔内治疗动脉疾病.方法1993年6月至1999年8月,用北京地区杂种狗24条,分别制作了腹主动脉瘤(8条)、降胸主动脉瘤(6条)、升主动脉瘤(4条)、主动脉弓瘤(4条)和动静脉瘘(2条)模型,用自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置于腹主动脉的支架是编织式镍钛合金记忆金属,长3cm,直径8cm;胸主动脉支架是联体不锈钢“Z“型支架,长3cm,直径2cm.覆膜均为国产超薄涤纶人工血管.临床应用20例,男17例,女3例.主动脉夹层1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7例和创伤性动静脉瘘2例.结果17条狗术后存活,分别于2、4、8周获取标本,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良好,无血栓形成.临床病例中,有1例腹主动脉瘤并发肾功能不全,于术后20天血液透析中死于心肌梗塞,其余病人均被成功治疗.随访2个月至5年,除1例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支架移位外,所有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自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费用低,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