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8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165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23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257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546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640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722篇
中国医学   982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小肠绒毛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是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选取3,5,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年龄段的db/+m正常小鼠,每组6只,标本用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后,从距Treitz韧带约10 cm处切下一段空肠,用PAS染色方法对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进行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小肠绒毛易被破坏,糖尿病组中杯状细胞的分泌物比同月份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糖尿病组中3月龄的杯状细胞分泌物最多,8月龄最少,并且8月龄分别与3月龄、5月龄比较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随月龄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时杯状细胞分泌物增多可能对小肠绒毛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肝积颗粒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肝积颗粒保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生存时间以及T细胞亚群、AFP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瘤体缓解率为20.00%、稳定率为90.00%,对照组分别为16.67%、63.33%,其中,瘤体稳定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减轻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升高CD3、CD4值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FP值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积颗粒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将真皮颗粒和脂肪颗粒混合制成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用2mm脂肪抽吸针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结果本组18例,17例1次填充成功,仅1例因缺损面积过大而补充填充1次,全部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外形明显改善。结论真皮-脂肪颗粒混合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手术简单易行,术后吸收少,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晕可宁颗粒的主要药效学 ,为临床提供药效学资料及治疗学基础。方法 采用三氯甲烷破坏豚鼠一侧膜迷路感受器模型 ,探讨受试药对眼震颤、摆头及旋转的影响 ;采用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阻塞手术复制豚鼠膜迷路实验性膜迷路积水模型 ,研究内耳组织平均中阶面积 (SMA)增加率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抑眩宁阳性对照组、晕可宁颗粒 (8、16g/kg)模型给药组豚鼠眼球震颤次数减少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成功复制了不同程度膜迷路积水豚鼠模型 ,表现为前庭膜重度膨出 ,前庭阶缩小 ,膜蜗管增大 ,SMA增加率变大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晕可宁颗粒灌胃后可减轻豚鼠实验性膜迷路积水的程度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MA增加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晕可宁颗粒可以减轻内淋巴囊积水程度 ,对梅尼埃病症状有对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芦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肾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血小板活化和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6 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接受芦沙坦、氨氯地平治疗 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尿蛋白排泄率 (UAER)、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Bcr)和肌酐清除率 (CCR)。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下降 (P <0 .0 0 1) ,GMP 14 0和UAER均显著降低 (P <0 .0 0 1) ,BUN ,Bcr,CCR无明显变化 ;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UAER与GMP 14 0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9和 0 4 8) ,与血压下降无显著相关。结论 :①芦沙坦、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压 ,减轻早期高血压性肾损害 ;②推测该药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而对肾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减少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后移植脂肪吸收及提高隆乳效果的方法;总结30例施行脂肪抽吸减肥术联合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术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 脂肪抽吸采用国内已普遍推行的肿胀法,抽出脂肪500~3 250 ml.将经过处理后的脂肪颗粒,注射于乳腺后间隙隆乳.其方法为以乳房下皱襞正中部或腋前线为注射进针点,行局部浸润麻醉,左手捏起乳房,将针头穿入乳腺后与胸大肌表面之间的间隙,右手用力将吸入注射器内的脂肪颗粒缓缓推入间隙内,在注射过程中不断变换方向,以利于乳房塑形.结果 脂肪抽吸部位减肥明显,效果满意;隆乳30例,随访6~10个月,乳房外形好,吸收少.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改良消蚀法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改良消蚀法制备一种新型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微粒,并对其相容性加以评价,为组织工程微粒皮肤的制备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应用机械法切除猪真皮乳头层,结合消蚀法和冻融法除去网状真皮中的所有细胞制备成ADM,将ADM搅碎成颗粒状,对其做细胞毒性实验和皮下埋藏实验检验其相容性。结果:该方法制备的ADM微粒韧性好,细胞去除完全,胶原三维稍松散但结构完整,无基底膜和乳头层。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其基本无毒性,成纤维细胞在ADM微粒上增殖良好,皮下埋藏试验未见明显排异反应,ADM微粒能诱导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结论:用改良消蚀法制备的ADM微粒抗原性低、相容性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微粒皮肤的支架和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必妥胶囊联合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中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使用脂必妥胶囊联合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中药治疗3月;对照组20例,单用脂必妥胶囊治疗3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而对照组仅70.0%;治疗组TG、TC治疗后下降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下降明显。[结论]脂必妥胶囊联合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中药治疗脂肪肝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ionotropic and metabotropic quisqualate (QA) receptors in neuronal plasticity was studied in cultured glutamtergic cerebellar or hippocampal cells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phosphate-activated glutaminase, an enzyme important in the synthesis of the putative neurotransmitter pool of glutamate. When cerebellar of hippocampal neurons were treated with QA, it elevated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glutaminas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half-maximal effect was obtained at about 0.1 μM, the maximum increase was at about 1 μM, but levels higher than 10 μM QA produced progressive reduction in glutaminase activity. In contrast, QA had little eff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the amount of protein, indicating that the increase in glutaminase was relatively specific. The QA-mediated increase in glutaminase was mimicked by the ionotropic QA receptor agonist -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AMPA; EC50, about 0.5 μM), but not by the metabotropic QA receptor agonist trans-(±)-1-aino-cyclopentyl-1,3,dicarboxyalte (t-ACPD; up to 0.5 mM). The specific ionotropic QA receptor antagonist 6-cyano-7-nitroquinoxaline-2,3-dione (CNQX) inhibited QA- and AMPA-mediated increases in glutaminase activity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hereas other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s, -2-amino-5-phosphonovalerate, γ- -glutamyl aminomethyl sulphonic acid and γ- -glutamyl diethyl ester were ineffective. The elev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 enzyme was Ca2+-dependent. The increase in Ca2+ influx essentially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L-type voltage-operated Ca2+ channels, and not the mobilization of internal Ca2+ store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se QA receptor-mediated long-term plastic changes in hippocampal and cerebellar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