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41篇
  2篇
中国医学   39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喉接触性肉芽肿是耳鼻喉科较少见的疾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依据喉接触性肉芽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特点,发现该疾病与肺脾气虚密切相关。结合多年的用药经验,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辨证论治,将健脾益气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由于抗原和过敏原日渐增多,加之环境和空气的污染,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应用补母泻子法治疗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3.
心,肺,脾气虚证的唾液淀粉酶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脾阴虚与脾气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与脾气虚证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方法:脾阴虚组30例、脾气虚组25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脾阴虚组为33.12±20.11ng/L、脾气虚组为47.07±28.59ng/L。与对照组比较,脾阴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脾气虚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脾阴虚证、脾气虚证患者“运化失常”的客观病理基础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相关,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脾气虚证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图舌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舌黏膜病,又称花剥苔。现代医学称为舌黏膜浅层慢性剥脱性舌炎,并认为与营养障碍、免疫因素等有关,而相应采用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笔者通过大量的中医儿科临床实践,发现小儿出现地图舌原因不同于成人,更比成人多见,有着典型的临床意义,故不揣愚陋将具体心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脾气虚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电极记录方法,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以终板电位(EPP)、小终板电位(MEPP)及乙酰胆碱电位(Achp)为指标,观察了针刺脾俞、阳陵泉穴对脾气虚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影响。结果发现,脾气虚大鼠EPP、MEPP、Achp的振幅均明显低于健康大鼠(P<0.05),但其EPP、MEPP频率及Achp的时程与健康大鼠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针刺脾俞、阳陵泉穴有使EPP、MEPP及Achp振幅增高的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针刺二穴时,EPP、MEPP、Achp振幅升高明显,与脾气虚对照组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针刺脾俞、阳陵泉对EPP、MEPP频率及Achp时程没有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脾气虚时,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机制可能在于突触后膜。针刺脾俞、阳陵泉可提高脾气虚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相似文献   
7.
8.
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规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近40年的发展,在一定的方法范围内已有较充分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在新的方法基础上发展的新阶段。证候模型的规范化包括学科规范化和模型规范化两个方面。具有模型规范化的真正实现有赖于理性研究方法的贯彻,其关键在于与证候实质揭示结合的临床证候规范化。脾虚证模型在证候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1991年统计脾虚证模型文献占证候模型总文献的比例为31.6%,至1997年仍为30.5%。除基础研究外,脾虚证模型已被用于健脾灵、四理汤、绞股蓝总皂甙等70余种中药新药的药理研究。脾虚证模型以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模型为主。本文以脾气虚证模型  相似文献   
9.
脾气虚证本质研究的途径及其方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建华 《中医杂志》1998,39(1):50-5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理法方药的基础。探索辨证论治规律奥秘的关键在于揭示证本质特征。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是近2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研究的重要内容。脾(胃)为脏象学说的核心,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脾主运化,生气血,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主思,并且认为脾为五脏六腑的中心。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祖国医学理论对脾的认识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或病理学概念,它是多系统功能活动的概括。脾主功能事实上包括了现代医学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运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在脾主功能中,  相似文献   
10.
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脾胃虚证是脾胃病研究的关键所在,脾胃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脾胃内伤所致.为此,危先生从脾脏本脏及基与他脏的关系方面探讨脾胃虚弱在慢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和诊治中的意义,把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关系体现在用药上,在临床上注意辨证相结合,并详辨脾阴虚与胃阴虚、胃气虚与脾气虚的不同,注重脾胃病的详辨与详审,作到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