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伏阳"一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但其概念、成因、临床意义未见系统阐述.文章挖掘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归纳了"伏阳"为内热、火郁证候,其成因由中热格阴、或由伏邪从化、或由表及里转化、或是有形及无形邪气,闭遏阳气;可以表现为伏阳、伏热、伏火程度的不同.辨证时当因地凶时,四诊合参;治疗时应结合病因加以清泄.目前临床上"伏阳"证候并不少见,加用清泄之品每获良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医对肿瘤病机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基于“阳化气,阴成形”及伏阳学说,结合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肿瘤发病的病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内外因作用下形成的阳虚阴盛体质有关。该体质状态下机体容易产生与现代医学中的增生、结节、息肉等概念类似的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同时阳虚化气不足,气虚气滞,加上阴邪郁闭,导致郁热,形成了伏阳环境。在肿瘤恶化与转移的过程中,痰、湿、瘀、毒等阴邪与伏阳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肿瘤的迁移。基于此,提出了清郁热与散寒结相结合的肿瘤治法。   相似文献   
3.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且以脓疱、囊肿、结节、丘疹等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随着社会节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青春期女性已成为痤疮的多发人群,严重影响其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痤疮的治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现代医学对于痤疮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故而国内外目前尚未有完善的治疗体系,抗生素治疗易破坏皮肤微生态且易致痤疮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痤疮的产生以气血拂郁为直接原因,痤疮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诊疗理论经过历代医家发展日臻完善。文章基于“伏阳”理论这一新视角解读痤疮,提出因郁而化生的“伏阳”为痤疮的关键病机,认为“伏阳”为少阳之病,病位在膜原,因郁而结,以畅达为散;其根本在乎肝脾两脏,或因肝木郁结,或因脾虚湿盛而生。中医治疗痤疮需抓住虚实、寒热之纲领,综合诊察,以正确判断患者虚实、寒热的轻重,以和解为要,做到驱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文章结合病案分享以“和解”法治疗青春期女性痤疮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依据"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理论,探讨癌性发热的病机及其相应治法。方法:查阅"伏阳"理论相关典籍、文献,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探讨。结果:气滞、血瘀、湿阻郁闭阳气,导致了癌性发热(即"伏阳")的产生,临床运用透热、化痰、解郁(瘀)之法治疗癌性发热获效显著。结论:传统中医理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可以作为阐释癌性发热病因病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放化疗后,中焦脾乏,痰瘀内生,可致伏阳为患。一方面,阳失疏布,固护失司,寒、痰、瘀蕴结积久介导阴毒鸱张;另一方面,伏阳郁滞,阳热怫郁,气液渗灌失司。上述均可伤血,且可诱发络脉损伤、络用失常,寒、痰、瘀、毒等在此留滞、互结、流窜,假病络为运毒之舟楫,构成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癌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肿瘤常见并发症,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处于正虚邪实、寒热兼俱的状态。木防己汤寒热相配、补利兼施,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通过对木防己汤的组成、加减变化,以及与"伏阳"学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阐述,指出其应用重点在于把握体虚停饮夹热或寒湿郁久化热的病机,根据不同症状进行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7.
淋巴瘤相关发热从病因上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癌性发热,分别属于中医的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范畴。本文认为,无论淋巴瘤相关外感发热或内伤发热,壅滞是其基本病理状态。淋巴瘤相关外感发热,外邪首先侵袭卫表,表卫被壅,郁而发热,而后迅速入里或壅于肺,或壅于胸膈,或壅于胃肠,然后深入营血。淋巴瘤相关内伤发热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不同的病理状态,发病早期,因痰毒而成的肿大淋巴结在局部形成“痞坚”可出现伏阳为壅而发热;病程中期影响肝主疏泄、少阳升降、三焦气机循行出现少阳为壅而发热;病程后期,日久痰毒夹瘀,血脉瘀滞,可出现瘀血为壅而发热;病程末期,脾胃受损,元气亏虚,可出现阴火为壅而发热。无论外感内伤,皆应用调畅气机之品以宣为治疗大法,外感宣透,内伤宣通,在卫气可宣透郁热,在营血尤可透热转气;病程早期发热,伏阳为壅可化痰通积,少阳为壅可疏通少阳;病程中期,瘀血为壅可活血通滞;病程晚期,阴火为壅可通调脾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张大伟教授诊治子宫肌瘤的临床经验。方法:从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遣方用药等方面总结张师诊疗子宫肌瘤的经验。结果:张师据"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的理论,提出"伏阳、痰血交凝"是子宫肌瘤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治疗分为经期和非经期治疗,非经期以攻为主,攻中有补,气血同调;经期以化瘀调经为主,借助月经的开合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结论:张师以"清热散热,祛瘀散结,化痰除湿"为治疗大法,采用分期疗法辨证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伏邪理论不仅见于温病范畴,也可见于内伤杂病,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蒋健教授有关伏饮、伏寒、伏阳、"伏情"的治疗验案,介绍其诊疗伏邪致病的经验。尤其是蒋健教授详细阐述伏阳的诊疗和"伏情"的基本含义及理论基础,认为"伏情"是显性郁证或隐性郁证的病因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0.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首次提出"伏阳成温",突出外感病的温热特性,为其用药主用寒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温病学的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