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41篇
  免费   1765篇
  国内免费   1360篇
耳鼻咽喉   225篇
儿科学   472篇
妇产科学   307篇
基础医学   2731篇
口腔科学   250篇
临床医学   5508篇
内科学   3410篇
皮肤病学   233篇
神经病学   2407篇
特种医学   21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3158篇
综合类   14635篇
预防医学   2443篇
眼科学   281篇
药学   5032篇
  37篇
中国医学   3484篇
肿瘤学   1722篇
  2024年   264篇
  2023年   826篇
  2022年   675篇
  2021年   709篇
  2020年   663篇
  2019年   724篇
  2018年   372篇
  2017年   601篇
  2016年   664篇
  2015年   823篇
  2014年   1753篇
  2013年   1957篇
  2012年   2090篇
  2011年   2494篇
  2010年   2661篇
  2009年   2775篇
  2008年   2663篇
  2007年   2342篇
  2006年   2229篇
  2005年   2589篇
  2004年   2420篇
  2003年   3301篇
  2002年   1568篇
  2001年   1262篇
  2000年   1022篇
  1999年   1077篇
  1998年   937篇
  1997年   925篇
  1996年   930篇
  1995年   832篇
  1994年   768篇
  1993年   732篇
  1992年   598篇
  1991年   551篇
  1990年   496篇
  1989年   466篇
  1988年   224篇
  1987年   141篇
  1986年   144篇
  1985年   13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益生菌是通过定植在人体内,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的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近年关于益生菌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可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全身免疫力,从而对其呼吸系统疾病的各病理及病理生理功能产生阻遏作用,达到治疗该类疾病的目的。笔者拟就益生菌的定义及种类,新生儿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治疗机制,以及对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等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广大儿科医师更好地了解益生菌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夏璐  唐仕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10):1750-1753
目的:比较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及紫杉醇单纯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胸腺瘤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为恶性胸腺瘤并在我院肿瘤中心进行姑息性化疗的患者68例。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为观察组(37例);单纯化疗为对照组(31例)。28天为一周期,共化疗4周期。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人发生过敏反应。观察组可有效减轻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恶性、呕吐、四肢麻木、关节肌肉酸痛和白细胞下降(P<0.05),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胸闷症状和全身疼痛(P<0.05),在肿瘤控制方面,康莱特联合化疗的疗效较单纯化疗稍好,但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胸腺瘤,具有减轻患者疼痛、减轻化疗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唐梓桐  陈为 《中医药导报》2019,25(19):140-141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患者2例。2例患者分别辨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和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证,分别运用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和柴胡疏肝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说明中医药辨证治疗垂体微腺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估生物标志物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本院32例植入CRT起搏器和/或除颤器(CRTP/CRTD)的患者,采集基线和CRT术后6个月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指标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后者包括: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中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中段肾上腺髓质素原(MR-proADM)、内皮素-1(ET-1)以及和肽素(CPP)。以CRT术后半年心功能降低1级同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5%定义为有反应。比较CRT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各项生物标志物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差异。结果随访[12±6(6~24)]个月,CRT有反应20例(62.5%),术前MR-proANP水平有反应组显著低于无反应组[(142.7±94.0) pmol/L vs (250.7±150.8) pmol/L,P=0.03],其它生物标志物基线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CRT反应组术后6个月MR-proANP及NT-ProBNP血清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而无反应组无差异。其他指标则在有反应及无反应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基线MR-proANP血清水平可以预测CRT反应,CRT术后6个月MR-proANP与NT-ProBNP的变化有助于预测和判断CRT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外渗致局部皮肤肿胀及皮肤坏死的护理。方法:对32例使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出现外渗的患者临床预防和护理干预。结果:32例患者中29例无液体渗出,2例少量渗出,无1例发生大量外渗。结论:严格认真细致地做好护理工作,可避免或减轻药液外渗的发生,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包膜内切除和外分离术对垂体腺瘤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154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77例采用神经内镜下包膜内切除(对照组),77例采用外分离术治疗(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率(94.81%,73/77)明显高于对照组(79.22%,61/77;P<0.05),而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7.79%,6/77;P<0.05)。观察组GH型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率(88.89%,16/18)和PRL型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率(88.89%,8/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7.14%(8/14)、45.45%(5/11);P<0.05]。两组术中脑脊液漏、术后脑脊液漏、术后颅内感染、术后垂体功能低下及术后暂时性多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下外分离术用于垂体腺瘤的治疗可有效实现肿瘤彻底切除,降低复发率,促进术后生化缓解,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优于包膜内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水平在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间北京市第六医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COPD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另选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指标、GRO-α和MRpro-ADM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GRO-α和MRpro-ADM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RO-α与MRpro-ADM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且观察组患者FEV1、FVC和FEV1/FV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GRO-α与MRpro-ADM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且观察组患者血清GRO-α和MRpro-AD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Pearson相关法分析显示,血清GRO-α和MRpro-ADM水平均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绘制ROC曲线,血清GRO-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61,95%可信区间为0. 773~0. 942,最佳截断值为86. 54 ng/L,灵敏度为89. 0%,特异性为82. 0%,准确度为85. 0%。血清MRpro-AD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24,95%可信区间为0. 745~0. 919,最佳截断值为1. 04 nmol/L,灵敏度为73. 0%,特异性为84. 0%,准确度为75. 0%。结论肺癌合并COPD患者血清GRO-α和MRpro-ADM水平显著提高,可为临床辅助诊断与病情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调控肠道菌群探讨中药防治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多发性硬化等。脑卒中具有高的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肠道菌群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血压、血糖、血脂及动脉粥样斑块等因素,进一步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中医认为脾胃气血流注失度、阴阳盛衰失衡,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化生"风、火、痰、虚、瘀"等病理产物,可致中风的发生。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现代研究的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之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药干预脑卒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否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值得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苷、白藜芦醇等),中药单方(丹参、红景天等)和中药组方(补阳还五汤、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汤等)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