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61篇
内科学   9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79篇
药学   9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 70例使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重症监护病房 (ICU)病人 ,取深部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及药敏试验 ,并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70例患者除 4例因原发病病情恶化死亡外 ,无一例因呼吸机相关肺炎而导致病情恶化 ,延误治疗 ,且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 正确的气道管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 ,良好的饮食护理等辅助治疗 ,能够降低呼吸机相关因素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方法:对1998年至1999年二次拟诊为病毒性肺炎的2岁以下小儿采用免疫法进行咽拭子检查,证实为病毒感染后,再进行血酶联免疫抗体法检测,结果相一致的判断为该种病毒感染。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DBV)是引起2岁以下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结论:提示黑龙江省地区RSV,ADV是引起小儿感染的主要病原,CBV亦为应引起注意的病原。冬春季应给以早期发现。治疗。/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与病原菌特点分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目的进一步了解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相关因素和病原菌特点,探讨防治VAP措施。方法对全院机械通气的患者,从使用呼吸机之日起,进行主动的目标性监测。结果全年我院机械通气患者202例,发生VAP者56例、78例次,呼吸机日(VDs)发病率为98例次/1 000 VDs,年龄>60岁、昏迷、气管切开、使用制酸剂、机械通气时间长等,均是发生VAP的重要因素;VAP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多数,占64.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22.7%;真菌占20.5%;混合感染者13例(23.2%);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离出的葡萄球菌均为MRS。结论VAP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其次是真菌,病原菌的耐药率较高;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消毒隔离措施等,有助于VAP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变迁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我科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的特点及变迁,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1992年10月~2003年1月,VAP患者痰培养病原学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近10年来RICU的VAP发生率为35.57%,其中67.35%为≥2种致病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菌为VAP的主要致病菌(65.51%),表皮葡萄球菌为VAP的主要致病革兰阳性球菌,且既往临床认为可选择用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敏感率都明显下降,白色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在VAP致病菌中相对减少(13.33%~7.04%),不动杆菌属在VAP致病菌中所占比例显著升高(8.89%~15.4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为RICU中VAP的主要致病菌,近10年来VAP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对策。方法对155例老年VAP患者进行了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方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感染致病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155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进行了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治疗;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感染致病菌均为多重耐药细菌。结论防治VAP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重视消毒隔离,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鲍氏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4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其发生及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0年7月~2003年12月入院,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封闭式一次性吸痰进行痰培养;在检到鲍氏不动杆菌后采用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分析系统(Bio-Merieux VITEK32)进行鉴定,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999年的判断标准,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本组鲍氏不动杆菌所致VAP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00.1±56.9) h,发热、痰多明显,胸水多见,肺部X线表现呈多样性;125株鲍氏不动杆菌(100%)为多重耐药,仅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第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鲍氏不动杆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最低(4.8%);对33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其中57.6%ESBLs( );混合感染40.1%,混合感染较单纯感染所致的VAP病死率更高(P<0.01);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 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突出,耐药严重与该菌产酶有关;鲍氏不动杆菌所致的VAP混合感染多见,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感染后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VAP)的关系. 方法分析新生儿科近5年NVAP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 结果 Sm为NVAP第1位病原菌,占总例数的23.8%;药敏结果示Sm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最低(0),其次是环丙沙星(23.5%)和头孢他啶(25%)、再次为阿米卡星(42.1%);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全部耐药. 结论 Sm是本院NVAP的主要病原菌,且耐药率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护理经验.方法 将2010年3月一2012年3月收治的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循证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策略,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其中循证组提出问题并循证原因,制定护理策略,观查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照组发生率为27.4%,循证组发生率为6.0%,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应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赵奎 《淮海医药》2012,30(6):488-489
目的 探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VAP患者抗生素选择策略进行干预后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符合诊断标准的VAP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A组(评分干预组,28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大于6分者抗生素选择策略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小于6分者采用常规升级治疗方案.B组(常规组,28例)按常规自然决定抗生素的选择和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疗程、病死率及真菌定植发生率等.结果 A组抗生素使用疗程、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B组真菌定植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干预抗生素选择策略对改善VAP的疗效、预后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